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教授(左二)指導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資料照片)。

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1986年,人工智能迎來又一次發展高峰。彼時,剛從國外留學歸來的鄭南寧,與西遷教授宣國榮一起,創建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開啟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

當前,人工智能正在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對人類社會產生著重大、深遠的影響。我國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需求不斷增長,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是高校必須解決的難題。

9月1日,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公布,由西安交通大學鄭南寧教授帶領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科研團隊報送的“價值塑造 前沿引領 產教融合 團隊協同 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新體系”教學成果獲得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構建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我們需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如何構建‘思想有魂、文化有體、制度有實’的育人文化體系,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如何立足國際學術前沿,創新育人模式與課程體系,加快培養勇闖‘無人區’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如何在培養機制上,實現科教產教深度融合,將學科、平臺、項目等資源匯聚到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上。”鄭南寧教授說。

圍繞研究生培養目標,鄭南寧教授帶領團隊經過36載探索與實踐,構建了“重前沿,強交叉,厚基礎”的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覆蓋8大方向20門課程;建成一流導師隊伍,建立了學科交叉大團隊科研管理與研究生多導師聯合指導機制,成立了工程教育與人才培養委員會,聘請海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多種方式參與人才培養。

團隊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助力國之重器,推動產業技術創新。2000年以來,團隊以研究生為主體承擔重要科研項目140余項,實現了我國人工智能領域多個從0到1的突破。我國第一臺精密裝配機器人視覺系統、第一顆宇航級視覺芯片、中國空間站核心艙機械臂視覺系統、嫦娥五號月表采樣視覺系統,解決了國家重大工程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長期以來,團隊堅持聚焦人工智能前沿和重大應用,加強學科交叉,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全鏈條,培養的研究生在學術界、產業界多個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

30多年來,團隊培養出近千名研究生,其中有英雄航天員景海鵬、國際頂尖人工智能專家孫劍、華為常務董事汪濤等。

“我們培養了什么樣的人,就把什么樣的世界留給了后人。”鄭南寧教授說,“30多年人才培養的實踐,讓我們深刻認識到,人才培養是一個緩慢、優雅而美妙的過程。我們需要靜下心、穩住神,踏踏實實把人才培養融入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的點點滴滴之中。這樣做,我們不僅能培養出國家急需的人工智能高層次創新人才,也能建成一流的研究生導師隊伍。”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