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為46位“大體老師”舉辦骨灰安放儀式
發布時間:2023-09-09 18:00:18
儀式現場,醫學生們朗誦詩歌《珍貴的生命禮物》。西安交通大學供圖
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平凡,卻選擇了不平凡的離去方式,盡管身份、生活經歷、知識背景不同,但他們卻做出了一個相同的決定:慷慨捐體助力醫學事業,引領醫學生步入神圣殿堂,以逝者之軀啟迪在生之人。
9月7日,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為46位“大體老師”舉辦骨灰安放儀式,以此表達對“無語良師”的崇敬之情。
“大體老師”
用軀體架起通往醫學殿堂的橋梁
“大體老師”是醫學生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醫學生通過人體標本掌握和學習人體基本知識,為成為一名醫生打下堅實基礎。“大體老師”是醫學生第一個手術的“患者”,也是醫學生的老師,亦被尊稱為“無語良師”。
7日,儀式現場莊重肅穆,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的師生們佩戴黃絲帶,與“大體老師”的家屬代表一起,見證并參與向陜西省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敬獻花籃、安放“大體老師”骨灰、默哀、敬獻鮮花等環節,表達對“大體老師”的感恩和崇敬之情。
“盲人將重見光明,心臟將再次跳舞,那是您架起的生命之橋,那是您鑄就的生命之路……”醫學生代表現場朗誦的詩歌《珍貴的生命禮物》,感動全場。
“‘大體老師’用自己的軀體,架起了通往醫學殿堂的橋梁,讓我們對生命的意義有了全新的認知,對醫學的價值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此次‘大體老師’安放儀式,既是一次生動的科學教育,也是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副主任孟曉軍說,醫學生在參與此次儀式中,真切感受到遺體捐獻者的無私奉獻和博愛精神,感悟捐獻者家屬的大愛和大義,培養了醫學生的感恩之情和仁愛之心,促進學生形成“感恩、敬畏、責任”的價值觀,為以后醫學人文精神的塑造奠定良好基礎,為中國的醫學教育事業,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醫學教師
幫助同學們領略醫者真諦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接觸最早的一門醫學基礎課程,是每個醫學生求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人體解剖學研究的是正常人體的形態結構,因而“人體”成為學習這門課程必不可少的、無可替代的教學資源。
“作為解剖學教師,我們比任何人都懂得‘大體老師’對醫學教學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性。”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解剖學科老師、副教授靳輝說道。她介紹,雖然近年來數字人和虛擬仿真實驗有了快速發展,但這些只能作為學習人體解剖學的有益補充,只有在“大體老師”身上,醫學生們才能獲得最真實的學習體驗,才能真正了解人體的形態結構,為進一步了解疾病、攻克疾病打下堅實基礎。
靳輝說:“在特殊的課堂上,‘大體老師’們用無聲的教誨,幫助同學們領略醫者真諦,感悟醫術精髓。
醫學生
保持敬意、謙虛學習
據了解,每當解剖課程結束時,每名學生都會給“大體老師”寫一封信,以此表達對“大體老師”的尊敬與感激。他們在信中寫道:“在‘大體老師’身上,我們不僅學到了扎實的解剖學知識,更學會了感恩,懂得敬畏生命,培養責任與擔當,做一個品格高尚的醫學人。”
“我不知道您是誰,但我知道您為了誰。雖然您已經離開人世,但是您無私的奉獻精神將永遠被我們銘記于心。”儀式現場一名學生說,作為醫學生她將會更加認真的學習人體結構,做好每項解剖工作,保持敬意、謙虛地學習。
家屬
傳承“大體老師”的大愛
市民肖女士的母親生前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在查出癌癥后,決定將遺體捐獻給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為摯愛的醫學科研事業獻出最后的愛。
此次安放的“大體老師”中,就有肖女士的母親。“當時我和父親都非常支持母親的決定,期望‘大體老師’們的奉獻,能為醫學教學、科研貢獻力量,從而能為更多患者減少病痛。”肖女士說。
儀式上的46名“大體老師”中,也有陳星的父親。陳星的父親生前職業是一名工程師。從1988年至今,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先后接納了陳星的四位親人的遺體捐獻。“他們的決定是出于對科學和醫學的深刻理解,以及對社會的無私奉獻精神。”在陳星看來,親人將自己的身體作為對社會最后的奉獻,也是留給他的巨大精神財富。
陳星告訴記者,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他將對親人的緬懷之情、對“大體老師”的崇敬之情,都化作內心的力量,投入到醫療事業中,從自身做起,將“大體老師”的大愛加以傳承。
志愿者
簽捐獻志愿書 給孩子上一堂“生命教育課”
當天儀式上,志愿者代表徐嬌和師生們一起,送別這46位“退休”的“無語良師”。在她看來,遺體和器官捐獻是一項無私、光榮且惠及他人的社會公益事業,是捐獻者人生的精彩落幕。基于這樣的認識,徐嬌和愛人在三年前共同簽訂了自愿捐獻遺體和角膜的志愿書,以此作為他們在婚姻之中締結默契的見證,用這種純粹真誠的方式詮釋“相濡以沫”,以此感謝人類醫學的前行者和攀登者,并給孩子們上一堂真正的“生命教育課”。
“生命固然有起點和終點,愛卻能讓生命之光永無止息。”徐嬌談道,每每想到自己終老之后將轉換身份,用自己的軀體惠及他人,用自己的角膜幫盲人打開新世界,她都內心澎湃,無比自豪,她表示,這種價值感使她更加積極努力地去工作,去創造價值…… 記者 任娜
來源:西安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