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就讀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的郭飛翔第一次看見“IRobot戰隊”的招新視頻時,“頓時感覺小時候的機甲夢又被點燃了”。孩童時期熱衷于機器人、遙控汽車的郭飛翔,喜歡把玩具拆開研究里面的小零件;現在的他在專注于機甲研發與競技的大學社團,和隊員從無到有打造了屬于自己的機器人。

從只是想找個“健身搭子”的“萌新”,到獨當一面的北京林業大學山諾會會長,在魏嘉怡看來,這個以野外生存探險和環保科考為特色的社團,讓自己實現了多方面的成長與蛻變。“在山諾會的時光,已成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珍貴回憶。”

社團是展現校園文化魅力、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平臺。每年的開學季都是學生社團集中招新的黃金時期,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以“大學生參與社團情況”為主題面向全國高校學生發起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756份。結果顯示,83.42%受訪大學生曾參與過校園社團等學生組織。其中,76.34%受訪大學生認為社團為自己培養或延續了一項愛好,讓校園生活更充實。

不可或缺的“活躍因子”,高校社團緣何熱度不減

就讀于海南師范大學的鄭子浩自稱“社團積極分子”,今年大四的他曾陸續參與過9個校園社團和學生組織。據他回憶,第一次看見熱鬧的“百團大戰”,自己便一口氣拿了3份報名表。“第一份是以辯論活動為主的演講與口才社團,希望能提升自己的思辨與表達能力;第二份是攝影協會,我想在大學期間學習一些攝影知識,實現攝影入門;第三份是桌游社,這里的氣氛可以讓我放松,還有機會認識更多有趣的朋友。”

調查顯示,69.34%受訪大學生參加了文化藝術類社團,26.67%受訪者選擇了志愿公益類社團,15.64%受訪者選擇了學術科技類社團。除此之外,創新創業類社團(13.17%)、體育運動類社團(10.92%)、自律互助類社團(7.95%)等也獲得了部分受訪大學生的青睞。

除了興趣社團外,鄭子浩還加入了創業類社團以及校內的愛心公益組織。在大學生活的頭兩年里,他幾乎是以“連軸轉”的狀態度過的。在他看來,社團是學校給予學生的“0成本試錯地”,各個不同社團為他嘗試不同的人生方向提供了舞臺。

與喜歡探索更多可能的鄭子浩不同,郭飛翔想用一年的時間做好一件事。郭飛翔介紹,“IRobot戰隊”分為機械組、算法組、嵌入式組和運營組4個組別,分別負責機器人的外觀設計、運動控制、自動導航及識別算法等任務。機器人的制作過程嚴謹且繁瑣,加入“IRobot戰隊”后,每逢課余時間,郭飛翔便和隊友“扎”進實驗室里研究。“雖然很累,但看著機器人從僅有框架到可以簡單運動、再到實現自動巡航,最后和我們一起上場比賽,那種興奮和成就感也是不可替代的。”

隨著2023機甲大師超級對抗賽全國賽落下帷幕,“IRobot戰隊”以全國32強的成績為一年的備戰畫上了句號,已經大四的郭飛翔也迎來了新任務。在之后的一年里,他將以隊長的身份與更多熱愛機甲的“同道中人”一起,為在2024年贏得更好的成績作準備。

中國傳媒大學文藝系學生孫彥博的想法與郭飛翔不謀而合。“我覺得社團是一個適合深度參與的地方,所以大學期間參與一兩個社團就足夠了。”回顧過往的社團經歷,孫彥博發現自己真正投入時間和精力的只有笑生堂相聲社。

調查顯示,對于大學期間參加社團的數量,85.99%受訪大學生認為參與1-2個社團比較合理;9.11%建議參加3-4個社團;1.05%建議參與5-6個。

孫彥博表示,加入笑生堂相聲社,是對自己年少時熱愛的延續。從11歲開始跟隨啟蒙老師學習相聲,到中學堅持自學、參與相聲演出,再到現在如愿成為北京市曲藝家協會會員,對相聲用情頗深的孫彥博幾乎將自己的全部課余時間都傾注在了相聲社。為了讓更多同學了解相聲,他經常會作為社團小課堂的主講人,給其他社團成員分享相聲技巧與知識。孫彥博提到,笑生堂相聲社讓他結識了許多愛好相同的朋友:“有一個這樣的組織能在大學期間一直陪伴著我,讓我很開心,也很充實。”

源于熱愛,看重成長,受訪大學生“選團有方”

就讀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的王幃同樣將“熱愛”作為選擇社團的第一要素。6歲就開始學習小提琴的她,在剛進入大學時便首先“鎖定”了管弦樂團。王幃表示,雖然自己專業水平不是很高,但是管弦樂團給予她更廣闊的展示平臺。“學生組織本身帶有的社交性質,也讓許多志同道合的人有了交流切磋的機會。我在大學期間交到的好友,幾乎都來自交響樂團。”王幃說道。

調查顯示,87.16%受訪大學生會基于自己現有的愛好選擇社團;63.43%受訪者會根據自己想發展的興趣進行考量;40.17%受訪者會選擇和自己專業相關的社團;28.56%受訪者會綜合具體的社團活動情況考慮;27.50%受訪者看重社團的規模和發展情況。

“我覺得首先要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雖然孫彥博有著讓自己很滿意的社團經歷,但說到加入社團的必要性,孫彥博認為需要結合自身情況去考慮。“進入一個社團要找到認同感、參與感,如果沒有這些,那加入社團就不是一個必要的事情。”

結合自己在交響樂團的經歷,王幃認為加入學生組織對于大學生來說是有必要的。“學生組織是大學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可以提供很多中學時沒有的實踐機會。”如今已成為管弦樂團團長的她提到,從中學到大學,學生組織從老師主導變成學生主導。“大學的管弦樂團幾乎全程由同學們進行運營,招新、選曲、排練……都需要我們自己來完成。”在她看來,這些經歷可以讓大學生們在學校的幫助之下,更快地發展走入社會的能力。

鄭子浩同樣認為社團活動是大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加入社團有助于尋找自己感興趣或擅長的領域,一方面能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另一方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能讓自己收獲快樂。”

山諾會對魏嘉怡的影響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專業方面,我的很多設計選題都是圍繞綠色和生態展開的;其次因為擔任學生負責人,我的溝通交流能力和統籌協調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魏嘉怡提到,通過山諾會,自己有了更多向前輩學習的機會。“許多上一級的學長學姐都曾主動找到我,給予我一些活動舉辦和組織管理上的建議。”

對于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同學,王幃給出了幾點自己的建議。“首先是尋找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其次是要提前做功課,充分了解不同的學生組織究竟是做什么的。最后就是要提前做好規劃,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比如有些學生組織會提供一些社會實踐的機會,有的則會提供對學業有幫助的加分。”

對于郭飛翔而言,在“IRobot戰隊”的實踐為他架起了從書本知識到實踐應用間的橋梁。大學4年,除了“IRobot戰隊”的社團經歷外,郭飛翔還曾參與過學校的光影社團。他在光影社學習如何運營學校的校園媒體,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了解到了“IRobot戰隊”,由此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在豐富的社團經歷中,創業社團“i創社”給鄭子浩帶來的影響最深。通過不斷地參與組織社團活動,鄭子浩了解了更多商業運營模式。他和好友在學校附近開了一家小店,正式開啟了創業之路。雖然目前小店還沒有實現盈利,但對于他們而言,更重要的是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

結合特色,發揮特長,校園社團方能歷久彌新

在鄭子浩看來,從他參與創業社團的活動到真正開始創業,“i創社”承擔著引路者的角色。一次次活動的積累和沉淀,給了他“創業的勇氣和嘗試的決心”。如今,即將畢業的鄭子浩已經退出了學校的各個社團,但在他眼中,社團帶給自己的影響是持久且不可替代的。“大學社團給我們提供了更多接觸不同賽道的機會,讓我的選擇更多元化。它們給了我零成本試錯的平臺,更給了我學習成長的機會。”

調查發現,57.37%受訪大學生認為社團讓自己學習了很多新的知識或技能;49.35%受訪者表示在社團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43.83%受訪者認為社團提升了自己和他人交流的能力。提升團隊合作能力(38.61%)、幫助自己形成好習慣(35.56%)、鍛煉管理能力(33.53%)、提升時間分配能力(31.79%)及促進身體健康(34.03%)等都是受訪大學生眼中社團所帶來的積極意義。

作為多個社團的參與者,鄭子浩認為社團組織應更好地幫助不同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比如針對學院特點進行對應的宣傳,或者設置‘社團體驗期’,避免出現同學花費了時間卻沒有太多收獲的情況。”其次,鄭子浩認為各大社團組織應擴大招新、特色活動信息的傳播范圍,解決部分社團活動覆蓋率低、重復率高的情況。“可以嘗試聯合學生會、學校官方校園媒體等組織一起宣傳,讓更多同學了解到活動信息,有機會參與到豐富的社團活動中來。”鄭子浩說。

孫彥博介紹,笑生堂相聲社每年都會在校園里舉辦相聲專場。“在此基礎上,我們正在計劃發展更多演出的機會。”他認為,目前社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就是在保證作品質量的前提下,與學校內外的更多活動建立聯系,獲得更多展示的平臺和機會。“走出校園,把具有大學生特色的相聲講好,也是可以給學校增光添彩的。”孫彥博說道。

作為藝術類社團的負責人,王幃也希望管弦樂團能走上更大的舞臺。她介紹,交響樂團得到了學校很大的幫助和支持,“學校團委為我們提供場地設施,為樂器的維修保養提供資金。除此之外還會聘請老師對樂團進行指導,提供交流演出的機會。”王幃表示,學校團委是交響樂團的堅實后盾,這些機會與資源也都是自己的動力,“我也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熱愛音樂的同學們爭取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開闊眼界,也從中得到成長。”

2022年7月,魏嘉怡作為山諾會暑期實踐隊的學生負責人,帶隊前往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探索當地生態保護與社區發展現狀。魏嘉怡介紹,在調研過程中,每一名隊員都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比如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專業的同學給當地居民講解了野生動植物保護相關的知識;設計專業的同學給當地的藏糖產品重新設計了更具民族特色的糖紙和包裝袋……大家各司其職,共同努力,讓更多人了解這片土地背后的故事。”

“參與笑生堂相聲社的意義,不僅限于豐富自己的校園生活。”孫彥博認為,相聲社、京劇社等藝術類社團對傳統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推廣有很大的意義。“笑生堂相聲社給喜歡相聲的人提供了一個平臺,也給不了解相聲的人一個機會去接觸、認識相聲。”

時至今日,郭飛翔還時常回憶起自己大一時在學校的禮儀廣場參加“百團大戰”時的場景。看著周圍百余個各具特色的社團,他記得那時的自己眼里滿是憧憬。如今,轉變為“招募者”的郭飛翔同樣期待滿滿,他相信新鮮血液的加入,將給新一屆的“IRobot戰隊”創造更多可能。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