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創新之路
作者:張梅
發布時間:2023-09-08 08:40:30
這段時間,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正在緊張地籌備著9月12日到9月25日在西安舉辦的“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
該培訓班已連續舉辦多年,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開展科技培訓,為相關國家培養科技人才,推動科教合作。“通過該培訓班的舉辦,我們與‘一帶一路’沿線14個國家40多名青年研究人員建立了持久而廣泛的合作關系。多名培訓班學員已成長為相關領域骨干科技力量,顯著增強了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影響力。”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譚亮成研究員介紹。
如今,像“一帶一路”氣候環境變化國際培訓班這樣的科技教育交流活動,已經成為陜西諸多高校、科研院所的常規工作。“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陜西以全球視野匯聚科教資源優勢,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深化國際科技交流與教育合作,不僅提升了中外交流合作的層次和水平,也為中外民心相通注入了新的動力。
科技合作 共建創新發展之路
今年4月,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馬健帶領17名考古、地質、地理、信息學科專家,進入烏茲別克斯坦開展國際聯合多學科考察,嘗試揭示地質構造演化、氣候環境變遷對絲綢之路沿線古代文明形成與發展的影響。
2021年8月,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申報的“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正式獲批。目前,該聯合實驗室已與中亞國家的2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簽訂了合作協議,在科學研究、研究生聯合培養、教師交流互訪、實驗技術平臺開放共享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
“我們會與中亞學者通力合作,攜手保護好、傳承好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多元多彩的歷史文化風貌,為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和人文交流作出學術貢獻。”馬健說。
同樣活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科學研究的還有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
2013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開始與中亞、東南亞國家開展合作研究,并于2018年成立“一帶一路”氣候環境研究中心,綜合研究“一帶一路”區域地球系統環境變化,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這些成果對了解中亞環境變化、改善‘一帶一路’沿線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絲綢之路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我們希望通過長期的科技合作,共同探索生態變化、氣候環境等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方案。”譚亮成介紹。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陜西積極承接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創新合作大局,搭建國際科技合作平臺,暢通科技與人才交流,有力促進了陜西與“一帶一路”國家合作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緊抓今年5月中國-中亞峰會契機,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集聚創新動力,打造秦創原創新型開放合作平臺,爭創國家級國際合作平臺,搭建陜西對外合作平臺,加強創新合作交流,講好陜西科技故事。”省科技廳廳長姜建春表示。
教育交流 共繪民心相通畫卷
“我有兩位母親,一位給了我寶貴的生命,一位助我推開夢想的大門,堅定了奮斗的方向。”在中國政府獎學金獲得者、長安大學烏茲別克斯坦籍留學生伊力哈穆看來,中國是他的另一位母親。
2011年,伊力哈穆遠離家鄉來到長安大學求學,并對中國語言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老師和朋友們的鼓勵和幫助下,他開始致力于研究和翻譯烏茲別克語的中文著作,至今已完成《論語》《孟子》《道德經》等5部著作的烏茲別克語版本。他歷時8年編寫的《烏茲別克斯坦語-漢語詞典》也即將出版。
“我將把對中國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作為終生的事業,架起一座溝通中烏、溝通世界的橋梁。”伊力哈穆表示。
伊力哈穆是來陜留學的眾多優秀學生代表之一。十年來,陜西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服務外交大局和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依托豐富的教育文化資源和科研優勢、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創新開展教育領域的對外開放工作。
西北工業大學會同哈薩克斯坦國家博物館、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等共同發起成立“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國際合作聯盟。聯盟以新技術、新材料為切入點,從跨學科的多元視角探討文物保護等專業議題。截至目前,聯盟已吸納16個國家的65所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成為會員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依托自身學科優勢,與相關高校和企業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國共建農業產業示范園,成立海外人才培養基地,初步形成“大學-企業-政府-農民”合作新模式,助力當地農業及涉農經濟發展。西安外國語大學依托自身語言培訓經驗,與哈薩克斯坦歐亞大學合作建立了該國首個孔子學院,以漢語和中國文化為橋梁,助力中哈醫學、傳媒、魯班工坊建設等領域合作……
今年4月,西安交通大學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設計子聯盟。由西安交通大學首倡發起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成立以來,共有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150所高校加入并開展多元交流合作,形成了13個學科子聯盟,培養各類人才4萬余名,有效推動了中外高校在科技應用領域的合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促進民心相通作出貢獻。
“走出去” 打響陜西科教品牌
“我們的鉆探裝備乘著中歐專列,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陜西太合智能鉆探有限公司創始人王義紅自豪地說。
“走出去”的背后是陜西日益增強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近年來,陜西通過舉全省之力建設秦創原平臺、推進“三項改革”、實施“兩鏈融合”等,推動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正是得益于秦創原的政策支持以及長期的自主創新,陜西太合智能鉆探有限公司實現了快速發展:先后成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陜西省瞪羚企業、陜西省上市后備企業。
標準作為世界的“通用語言”,為中國技術“走出去”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2022年,在陜科研單位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材料研究院牽頭制定的一項國際標準正式發布。該國際標準的發布填補了我國主導石油管材產品國際標準的空白,標志著我國在石油管材領域技術能力和國際標準話語權得到顯著提升。
“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強優勢特色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國際標準制修訂,深度參與全球能源科技治理,將中國聲音傳播得更遠、更廣。”中國石油集團工程材料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徐婷表示。
“走出去”的還有不斷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為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解決海外用人需求,助力中國企業、中國課程“走出去”,長安大學與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合作,訂單式培養“一帶一路”屬地化國際人才。截至目前,共培養尼日利亞籍學生300余人。同時,長安大學與中國土木工程集團簽署協議,共建尼日利亞交通大學,為尼日利亞以及非洲培養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為當地經濟發展創造新的機遇。
未來,陜西還將持續深化“一帶一路”科技教育合作,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一道,共同引導創新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方向發展,共享科技進步紅利,共赴創新發展之路。
來源:群眾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