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打造開放合作平臺 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作者:史俊斌 楊遠遠
發布時間:2023-09-07 08:40:53
8月下旬,2023年“正大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實戰大賽總決賽在河南信陽舉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略陽烏雞產業創新團隊榮獲大賽健康養殖賽道國家級金獎。這是該校著力培養高水平農業人才、推動建設特色農業高校的一個縮影。
2023年5月底,以“交流互鑒 合作共贏——推動上合組織減貧和鄉村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上海合作組織(以下簡稱上合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在陜西楊凌示范區和延安市舉行。此次活動選址在楊凌示范區,與西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突出貢獻密切相關。
自2016年以來,西農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發揮區位和科教優勢,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需求,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助力形成農業全面對外合作新格局,提升學校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科技引領與人才支撐的地位與作用,探索高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新路徑,推動我國農業“走出去”。
成立創新聯盟 促進深度交流
近年來,西農積極協調優化校內外科教資源,加快推進上合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建設、加入上合組織大學(牽頭建設現代農業方向)等三項重點任務,從農業發展戰略研究、農業科學與技術研究、高層次人才培養等三個方面發力;積極開展上合組織國家高校間人文交流活動,組織專家學者主導或參與建設高水平現代農業技術示范園區、提升農業技術合作信息化水平、培育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隊伍等核心領域工作,為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建設貢獻西農智慧,展現西農擔當。
此外,該校依托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等絲路沿線國家的良好合作基礎,發起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以及葡萄酒科技創新聯盟等5個子聯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示范、人文交流、智庫建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聯盟以實現各國農業教育科技互惠互利、融通發展為目的,得到了聯盟各成員國的一致認可與支持,目前已有18個國家的96家科教單位和企業加入。
以聯盟為平臺,西農設立了“絲綢之路國際化農業人才”專業學位碩士培養項目,開展高水平國際農業交流培訓,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教育科技深度交流、共贏發展。
打造示范園區 助力技術傳播
依托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西農自2017年起與當地科教單位、中資企業先后在多個國家建成8所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展示來自我國的優良農作物品種和先進綜合農業技術,初步建成“科技引領、企業主體、多方協同、市場導向”的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曹新莊試驗農場,研究員張正茂正在麥田里忙活,他告訴記者:“我現在正在育種的高代小麥,具有抗旱、抗寒等性狀,隨后將在哈薩克斯坦開展種植試驗。”
同張正茂一樣,該校多位專家仿若“候鳥”一般,多年來往返于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帶著國家使命、西農情懷,幫助解決制約當地作物產量、質量提升的關鍵技術問題,把旱區農業致富的金種、科技的火種播在中亞,用實干譜寫屬于農業科技工作者的“西行漫記”。
依托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西農為絲路沿線國家培養博碩士研究生319名,為我國出海企業和駐在國培訓農業科技骨干1200余名。示范園篩選的良種及栽培技術在企業的海外生產基地示范25萬畝,輻射帶動超過450萬畝。
建設特色平臺 推動農業合作
此次上合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上,共發布了兩項上合組織減貧與農業科技重大成果,其中一項就是西農上合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重點項目成果——《上合組織成員國農業技術集成示范與標準化研究報告》。
該成果是上合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2021年度立項項目,作為上合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智庫項目的代表性成果,重點研究當前上合組織成員國農業技術標準不統一、農產品貿易過程中存在技術標準壁壘以及缺少成熟的農業技術與標準協同合作交流機制等問題。
西農上合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自2020年7月成立以來,已設立國際聯合研究項目兩批次共計22個,出版發布《上海合作組織國家農業發展報告》《上海合作組織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發展報告》等多項研究成果。該研究院針對上合組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問題,廣泛開展相關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智庫建設及學術交流活動,促進上合組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
其中,“上合現代農業工作坊”系列學術交流活動上,邀請我國及上合組織國家農業領域知名專家學者開展學術交流,包含中外專家學者400余名、中方高校11所、國外高校和組織10所。
西農教授、小雜糧栽培育種專家馮佰利說,他們與上合組織成員國一起開展農業科研合作,已經發表了7篇學術論文。目前已經把國內種植小雜糧的標準翻譯成英文和俄文版本《“一帶一路”農作物新品種與新技術(白俄羅斯卷)》,進一步推廣。
西農通過建立上合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院、哈薩克斯坦研究中心、中俄農業科技發展政策研究中心等,為更好服務“一帶一路”提供了具有特色的智庫服務平臺。
來源: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