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一年來,寶雞市石油中學幫扶團隊的6名教師在安康的深山里默默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教育工作者對初心和使命的堅守,成為山區學生成長的執炬人。2022年4月中組部啟動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石油中學認真落實中央、省市安排部署,積極協助對口幫扶安康市漢濱區大河中學,學校全面綜合考量,排除萬難,最終遴選出段磊、茍婷、李維華、孫崢、李凌燕、訾娟六位優秀教師。

圖片

盤山路的煎熬,克服與家人的分離,始終初心如磐,牢記組織重托,堅守在這里。距離安康市區60多公里,是被幫扶學校中唯一地處偏遠的山區學校。幫扶教師克服安康山區的嚴寒、酷暑,克服兩個小時蜿蜒大河中學地處安康漢濱北部山區,

圖片

一年以來,幫扶團隊充分發揮石油中學的品牌效應,撬動“大后方”智慧和資源,為大河中學教師輸送“源頭活水”,助力“組團式”鄉村振興教育幫扶工作的提升和落地。大河中學教師隊伍流失嚴重,學科結構失衡,許多教師要跨初、高中年級任課;二是教師隊伍偏年輕化,他們不缺教育熱情,但缺乏名師引領,教育教學經驗不足;三是生源以留守家庭學生居多,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幫扶團隊大力實施“三項行動”,助推大河中學教育內涵式發展。一是治校水平提升行動,幫扶教師管理團隊幫助大河中學完善了常規管理、考核評價、骨干教師帶頭示范等工作機制,著力構建精細化、科學化管理體系;二是教師隊伍提升行動,幫扶教師立足強化學科主業建設目標,定期推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精品教學示范課,開展推門聽課、集體備課、定期教研等活動,充分發揮各自教育智慧及專業優勢,示范引領提質量,創新理念點明燈,師徒結對傳匠心,攜手共進促成長,“青藍工程”“造血”熱,以研促教助發展;三是教育質量提升行動,幫扶團隊將石油中學“三新”背景下的一些先進做法在大河中學廣泛推廣,并從“選課走班”、“生涯規劃指導”多方面開展了師生、家長全員培訓,大大提高了大河中學教育教學水平。

圖片

在與學生朝夕相處中,幫扶團隊發現一些學生對考大學興趣不大,只等高中畢業,到了法定年齡就出門打工。對此,幫扶教師們立刻展開工作,“扶貧先扶志”,他們深入學生家中調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積極宣傳學校各項政策。有學生離家出走,段磊老師和班主任連夜尋找學生下落,生怕學生露宿室外挨餓受凍;李維華老師積極融入學生生活,陪學生跑操、聊天,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家庭困難,盡己所能給予幫助;訾娟老師右腳骨裂,不顧臥床休息的醫囑,堅持一瘸一拐到四樓給學生上課;李凌燕老師了解到學生們缺乏語文學習興趣,在課堂上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吸引學生,用溫柔從容的態度感染學生,用淵博的學識征服學生,一點一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孫崢老師在繁忙教學之余,用畫筆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大河風景,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的美好,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用愛心去感化學生,用關心去溫暖學生,用行動去引導學生,隨手撿起一張紙片,扶正一個標語牌,清掃一處垃圾,注意和學生每一次交流的文明用語,學生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幫扶教師學生中留守孩子較多,大多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家長文化程度低,教育孩子方法簡單粗暴。為了孩子健康成長,促進家校共育工作,幫扶團隊開辦了多期“為夢起航”家長課堂,幫助家長樹立起正確的教育理念,通過班主任發到班級家長群,廣受好評,有個家長激動地說:“人到中年了,才知道還可以這樣給孩子做思想工作。”幫扶教師積極探索“大德育”工作。除了日常教學,幫扶團隊還開展了定期送教上門工作,給多名特殊學生送去生活物品,了解并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沉默寡言的學生慢慢變得活潑開朗了,對老師從最初的冷漠到后來的親近。“學生的認可是最好的回報,我們做的就是為他們的成長鋪路搭橋。”段磊老師說。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在組團幫扶的道路上,寶雞市石油中學的幫扶團隊定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傾情奉獻,不負重托,克服一切困難,全力以赴。幫助大中學子收獲知識與快樂,幫助他們走出大山,實現宏偉志向,成就人生輝煌,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