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近代歷史,再譜時代新篇——長安大學學子赴遼寧三地開展黨史學習活動
作者:李思哲
發布時間:2023-07-28 21:47:00
為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鼓勵青年學子在實踐中重溫家國歷史、學習專業知識,樹立“學以致用、學以報國”的愛國主義理念,長安大學“東北振興謀發展、交通強國創新篇”實踐隊赴遼寧開展黨史學習活動。
7月23日上午,實踐隊來到遼寧沈陽,前往“九·一八事變”歷史博物館參觀學習。隊員們通過“皇姑屯事件”、“平頂山慘案”等史實照片,了解到在抗日戰爭初期,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國土、殘害中國人民的屈辱歷史。事變的發生,迅速喚醒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民族危機意識,在國內外各界愛國志士支持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民眾率先舉起武裝抗日的旗幟,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奠定基礎。參觀結束,隊員們深有感觸:今日的和平是廣大革命先輩用生命換來的,“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當代青年應當銘記的準則。
隊員們閱讀國內各界支援抗戰的歷史資料
隊員們了解抗戰英雄事跡
實踐隊參觀合影
7月23日下午,實踐隊來到中國工業博物館了解遼寧省重工業的歷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遼寧省曾大力支援若干“一五”計劃的重工業項目,被譽為“共和國長子”,是中國重工業發展的搖籃。在工業博物館鐵西展廳內,志愿講解員介紹了沈陽市鐵西區曲折的發展歷程。實踐隊了解到,鐵西區工業發展在戰爭年代歷經波折,并曾一度沒落。沈陽解放后,鐵西區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迅速復工復產,為解放全中國提供堅實保障。新中國成立后的10余年間,鐵西區工業迎來飛速發展;隨著國家經濟制度的變化,鐵西區積極應對困難與挫折,于20世紀初實施“東搬西建”戰略,開啟了振興發展的新階段。
隊員了解沈陽鐵西區的歷史
講解員向隊員們分享鐵西區往事
鐵西百年,幾經滄桑;百年鐵西,撼動心靈。參觀結束,在幾位預備黨員的帶領下,實踐隊員們來到黨旗前進行宣誓,立志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習鐵西工人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的精神品質,擔當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先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年力量。
實踐隊宣讀入黨誓詞
75年前,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遼沈戰役正式打響。遼沈戰役的勝利,使東北地區得以建立可靠的戰略后方,為后續決戰、解放全國奠定堅實基礎。為講好革命故事,培育新時代東北振興的紅色精神,7月25日,實踐隊前往錦州市遼沈戰役紀念館參觀學習。
隊員們在參觀戰役期間的軍需物品
戰爭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群眾,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實踐隊了解到:恢復發展生產、保證軍需民用,是東北解放區在解放戰爭期間的中心工作。東北人民克服重重困難,艱苦創業,保障糧食、煤炭、紡織、軍工等產業的巨大發展,為戰爭前線提供充足的物質保證。
實踐隊在了解獎旗背后的故事
廣大群眾為革命戰士全力補給,革命戰士為廣大群眾爭取解放。在東北解放戰爭期間,絕大多數烈士正值弱冠之年。實踐隊員學習革命先烈的精神事跡后,意識到戰爭年代的青年為革命勝利、民族解放而不懈奮斗。英烈們百折不撓的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的豪邁氣概、誓死如歸的犧牲精神,已凝聚為時代的希望,鼓舞在過去,傳承于未來。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7月26日,實踐隊來到遼寧省丹東市,在鴨綠江斷橋和抗美援朝紀念館重溫這段崢嶸歲月。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總司令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支援朝鮮,抵御美帝國主義的入侵,抗美援朝戰爭就此拉開序幕。美軍為持續擴大入侵范圍,派遣轟炸機對大橋進行毀滅性打擊,朝方一側三座橋墩被炸塌,中方一側四孔殘橋留存至今。
實踐隊在斷橋盡頭參觀
回顧這段歷史,實踐隊員紛紛表示,鴨綠江斷橋是中國近現代民族崛起、國家強盛的見證,也是中朝友誼的象征。70年后的今天雖已沒有戰爭,但中國人民志愿軍保家衛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仍然是和平年代永恒的精神財富。
實踐隊在中國界碑合影
7月26日下午,實踐隊來到抗美援朝紀念館參觀學習。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扭轉戰局,贏得勝利的重要戰役之一。黃繼光烈士在上甘嶺戰役期間,用胸膛堵住敵人地堡的射擊口壯烈犧牲,為志愿軍奪取高地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實踐隊參觀合影
參觀結束,實踐隊遇到一位曾參與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據老人介紹,他叫韓永祥,在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期間任電話員一職。韓永祥同志表示,志愿軍與朝鮮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戰爭期間齊心協力,共同抵御外敵;贏得最終的勝利。他們都是應當受到尊敬的“最可愛的人”。
隊員們與韓永祥同志親切交流
通過開展此次黨史學習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對抗日戰爭精神、鐵西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有了新的認知,踏足于歷史厚重的東北大地上,隊員們將賦予這些偉大精神以新時代的內涵,在打好打贏東北振興、遼寧振興的“遼沈戰役”的道路上貢獻青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