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程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教師團隊 | 第二批陜西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發布時間:2023-07-25 11:10:18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一、團隊帶頭人簡介
孟家光,男,籍貫北京市,出生地四川峨眉山市,1964年1月出生,俄羅斯自然科學院(農工綜合體科學學部)中國籍院士,西安工程大學二級教授、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智能紡織材料與制品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主任。現主要從事針織理論、工藝、技術及設備研發以及功能與智能性針織產品研發領域的科研和教學工作。任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全國紡織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陜西省“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教育部評審專家,中國科技部評審專家,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針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在國際上首創出“五功位針織技術”,其比傳統的“三功位針織技術”所編織的織物組織數量提高在10倍以上。建立了系統、全面的毛針織工藝設計理論與方法,發明了“變換分配法”、“程式分配法”和“補條工藝”。開發出了“納米防螨抗菌針織面料生產技術”、“發熱針織面料生產技術”、“調溫針織棉面料生產技術”等十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這些技術已實現了產業化生產,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近年來發表專業學術論文350余篇,出版教材和專著5部,主持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等科研項目80余項,曾榮獲省部級科技獎14項,獲得了36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二、團隊事跡簡介
1.心有大我,至誠報國做表率。團隊自覺承擔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以黃大年、趙夢桃為榜樣,以姚穆院士為楷模,始終堅守紡織人的初心和使命。將“夢桃精神”融入課程思政日常教學、科研,實踐探索出了支部建在科研團隊上的“黨建+科研+育人”工作方法,實現思政工作、專業教學、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團隊榮獲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陜西省師德建設示范團隊、陜西高校先進基層黨組織,團隊成員榮獲第十一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陜西省師德標兵、陜西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
2.立德樹人,培育紡織新英才。團隊構建了“紡織+”模式的培養體系,完善了“一強化三突出五融合”的實踐教學育人體系,提出了“雙向三層次四階梯式”紡織類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團隊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國家一流專業、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下課程)、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陜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陜西省特支計劃教學名師、部委級優秀教材一等獎、陜西首屆高校課堂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出版教材7部,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并獲省級以上獎勵79項。團隊開展就業創業指導服務30次,培養的學生就業率達98%以上,培養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衛林、“全國大學生創業100強”獲得者楊楠等一批優秀的畢業生。
3.敢為人先,創新紡織做貢獻。團隊聚焦國家和陜西省的紡織重大戰略,以解決國家和陜西省紡織行業急需關鍵技術為己任,開展有組織的科研。研發出“低能耗低排放織造漿紗關鍵技術”“印花針織物節能減排生產關鍵技術”“紡織廢棄物循環利用關鍵技術”等成果,解決了世界紡織領域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難題。團隊承擔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級科研項目29項,承擔省部級等科研項目285項,發表國內外高水平論文565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26項,出版專著6部。團隊教師榮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1項,顯著推動了國內外紡織科技的進步。
4.立足特色,服務紡織主戰場。團隊教師組建了紡織專家團,積極主動服務于我國的紡織產業,利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和其它服務平臺,服務陜西省和全國的紡織產業,共轉化科技成果52項,產生經濟效益24.6億元。團隊為企業提供咨詢和技術培訓1300余次,開展科普宣傳32次,參加支教活動15次。
5.團結協作,持續有力薪火傳。團隊老中青“傳幫帶”機制健全,團隊由姚穆院士傳到孟家光教授,團隊49個成員中,有國家級人才1人,省部級人才9人,獲批陜西省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6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