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資源勘查工程教師團隊|第二批陜西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發布時間:2023-07-24 17:38:3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在長安大學有這樣一支教師團隊,他們活躍在教學科研、實驗室和野外勘查一線,為了地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而不知疲倦地奉獻著;他們行走在高山大川、戈壁荒漠,為了祖國的資源勘查事業而夜以繼日地探索和奉獻著。他們就是2023年獲評“陜西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長安大學資源勘查工程教師團隊。
多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教師的傳承,形成了崇高的師德師風、深厚的專業底蘊和強大的凝聚力,在教書育人、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服務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收獲了累累碩果。
團隊負責人楊興科教授,中共黨員,博士生導師,教學名師,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地球系統科學、礦田構造與礦產勘查預測等。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產學研合作創新獎、陜西省科技進步獎等十余項。發表論著200余篇部。主持國家級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和精品視頻公開課等。培養博碩士研究生127人。創建了脆-韌性剪切變形轉換帶控礦成礦模式等。指導東天山石英灘金礦、康西金礦、西鳳山金礦、白干湖金礦和南秦嶺漢陰北金銅鎢找礦突破,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一、團結協作 聚力發展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具有雄厚的師資隊伍和卓越的教學科研成果,是國家急需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行業特色專業,是首批國家級一流專業、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專業、國家“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由湯中立院士、楊興科教授領銜的這個教師團隊依托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共38名教師組成。其中95%是共產黨員,97%獲得博士學位,形成了以“院士+長江學者+教學名師+科技新星”為梯隊的老中青結合、知識結構合理、充滿創新活力的團隊。團隊秉承胸懷祖國、敬業奉獻精神,堅持奮戰在資源勘查專業教學科研一線,為我國資源勘查行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樂于奉獻 潛心育人
團隊教師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勇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辛勤耕耘、著力培養具有深厚家國情懷、扎實專業基礎和創新奉獻精神的優秀人才。
團隊秉承“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積極投身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創建有全國一流專業2個、國家級一流課程、精品視頻公開課、慕課和國際平臺課程6門,省級一流課程和資源共享課9門,出版規劃特色教材20余部。創建了“四層次多模塊”實踐教學體系。榮獲國家級教學團隊、樣板黨支部、教學成果獎、科技進步獎20余項。培養的在校生考研率60%、就業率98%,在全國地質技能大賽、挑戰杯等賽事中獲獎60余項;畢業生遍布祖國各地,擁有深厚的專業基礎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多已成為我國資源勘查行業發展的骨干力量,其中有國家杰青、優青、五一獎、填圖科學家等30余人。
三、勇于探索 開拓創新
在國家建設發展中,礦產資源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團隊成員時刻牢記“國家所需、科研所向”,聚焦資源強國戰略,緊抓國家戰略性關鍵礦產資源鎳、鈷、錫、鎢、銅、金、鋰、油氣等,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及省部行業專項,開展科技攻關,創建了“小巖體成大礦”理論、礦田構造-蝕變巖相填圖與定位預測技術、碳酸鹽巖黏土型鋰礦床新類型和評價方法,指導發現多個大型鋰礦、銅鎳礦、金礦等;開發低品位礦和尾礦資源化利用修復等技術,獲得20多項發明專利;為我國資源勘查事業貢獻了重要的科技力量。
團隊注重成果轉化,將科研找礦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以專業優勢深度服務國家建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積極推進學術交流與創新。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新時代教育強國、資源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上,團隊將繼續秉承“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精神,奮戰在教書育人一線,為我國資源勘查行業的發展培育更多的優秀人才,貢獻更大的科技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