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安工程大學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為目標,將育人理念貫穿到學生資助工作全過程。不斷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引領,優化資助工作體制機制,多渠道、多舉措、多形式,扎實開展精準資助工作。

該校黨委每年定期召開學生資助專題會議,分析和研判當前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落實國家獎助學金、原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精準資助等學年度重點任務,解決學生或家庭因遭遇自然災害等導致的因病致貧、因災返貧等問題。進一步優化學生資助工作機制,完善學生資助工作體系,建立校、院兩級學生資助工作領導機構,調整學校學生資助工作領導機構設置,在原有校級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基礎上增補了審計、國內合作與校友工作處等部門,學生資助工作領導機構決策更加科學、精準,決策程序更加嚴謹。先后修訂(制定)11項工作制度,促進學生資助工作提質增效,體系更趨完善,資助育人成效逐漸凸顯,學生資助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為保障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成長成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強化學生思政教育和思想引領。該校深入開展“共產黨員+資助”系列資助育人實踐活動,以受助學生中的共產黨員為引領,通過豐富的資助育人實踐活動,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凝聚奮進力量,激勵廣大受助學生誠信感恩、勵志圖強、為國奉獻,依托黨史學習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不負韶華,砥礪前行,在實踐中長才干、做貢獻,勇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接力人。舉辦“榜樣的力量”國家獎學金、紡織之光獎學金等各類獎學金獲得者事跡宣傳推送,宣講會、座談會、經驗交流會等,線上線下同步宣傳獲獎學生先進事跡,充分發揮優秀學生典型示范作用,激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自強不息,勤奮學習、開拓進取、勇于實踐、全面發展。舉辦弘揚愛國精神,識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等主題活動。以資助政策激勵下學生成長成才為主題,反映黨的十九大以來學生資助取得的成效,展現當代大學生如何在國家資助政策幫扶下成長成才。舉辦誠信教育系列活動,廣泛宣傳國家助學貸款及其它資助政策,大力普及征信、金融等相關知識,促使學生樹立誠信觀念,增強法律意識。舉辦“勞動錘煉本領·青春綻放光彩”勞動教育系列活動。在學生中開展文明宿舍評比、爭當食堂監督員(排隊引導、光盤監督)、圖書整理,步道樂跑打卡行動、實驗室維護、結合學科和專業開展實習實訓、勞動知識競賽、居家勞動大比拼、公益勞動等各具特色的活動,加強對學生的勞動教育。

優化工作體制機制,抓好資助政策落實落細。該校各教學單位成立以黨委(黨總支)書記、院長任組長,黨委(黨總支)副書記、主管教學工作的副院長任副組長的院級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不斷完善全員參與機制,實現學生資助工作重心下移,充分發揮學院在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應有作用,形成學生資助工作“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先后印發《西安工程大學“教職員工結對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不斷加強對原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等特困學生的深度幫扶。修訂《西安工程大學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將勞動教育正式納入學生學年度綜合素質測評。印發《西安工程大學資助育人實施辦法》,不斷完善學生資助制度體系,構建發展型資助體系和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強化宣傳,在入學、畢業、寒暑假等重要時間節點,根據不同學生層次,有針對性地宣講各類資助項目,持續開展“精準資助基層行”困難學生走訪活動,通過師生聯動擴大宣傳,組織輔導員、班主任赴貧困學生家中走訪慰問,宣傳國家和學校的各項資助政策,不斷創新宣傳形式和載體,構建線上、線下全方位資助育人宣傳模式,讓國家資助政策深入人心。

多渠道多舉措多形式開展工作。該校充分運用兩個信息系統”,以數字化方式開展原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等困難學生精準認定工作。深入開展“精準資助基層行”,寒暑假期間組織走訪特困學生家庭;動態完善《西安工程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精準認定貧困學生。通過組織資助工作輔導員赴陜西多個縣(區)鄉村振興局(原扶貧辦)開展工作調研,向陜西部分縣(區)鄉村振興局(原扶貧辦)發函,準確核實原建檔立卡家庭學生信息,多條渠道精準識別貧困學生。積極鼓勵原建檔立卡家庭學生等特困學生辦理國家助學貸款解決學費問題。落實國家精準資助政策,累計為原建檔立卡家庭學生5180余人次發放國家助學金和學校2200元助學金累積3000余萬元。開展“微資助”工作,累計為近300多名貧困學生提供精準化的個性資助,幫助學生實現日常生活、學業提升和能力拓展等方面的心愿和需求,多措并舉精準落實資助措施。深入開展“教職員工結對幫扶困難學生”專項行動,全校1800多名教職員工與5000多名困難學生之間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等形式的結對幫扶活動,激發學生成才志向,幫扶學生學習生活,關懷學生心智情感,幫助學生知恩感恩。積極成為“陜西高校資助聯盟”成員單位,組織受助學生代表參與相關主題教育活動,通過跨院校間的思想、學習、信息交流,進一步培養受助學生自強不息、感恩奉獻的優秀品質。聯合其他高校,組織國家各類獎助學金獲得學生120余名赴陜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多形式精準實施資助育人。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