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星航志愿者巡樓排查消防安全隱患。西安交通大學供圖

排查完所負責的教學樓,倪蒙回到宿舍,已經是晚上10點多。

他是西安交通大學2023屆碩士畢業生,也是一名星航計劃的“星航者”。

星航計劃淬煉了為同學服務的初心,這種初心伴隨了倪蒙的8年大學時光。2015年8月,他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走在梧桐道下、雪松樹旁,深為這所百年名校的氣質和風范、品格而折服。

做服務,有貢獻,學校工作夯基礎

星航者們在實踐中擔當盡責,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樹牢校園安全發展理念,培育出主動擔當作為的“主人翁”意識。

本科期間,倪蒙擔任了4年的班長。輔導員老師曾經布置過一個任務,要求班長在每周日晚上去班里同學的宿舍走一走,然后向輔導員反饋同學是否都在。他負責男生宿舍,團支書負責女生宿舍,一堅持就是4年。這個工作加深了他與班級同學的感情,研究生畢業時,大家再次歡聚一堂,回憶起來,滿是美好。

在后來的學生會工作中,倪蒙組織同學采訪10個學院的教授和師兄師姐,主編《2017級本科生專業選擇指南》,為大一同學的專業分流提供參考借鑒。接續前人的奮斗足跡,倪蒙做了不少事:組織策劃愛心傘活動,在全校40余個傘點,累計發放3000余把傘;疫情來臨時,動員同學們一起加入學院抗疫先鋒隊,根據院內同學物資需求清單,在各教研室裝取電腦、鍵盤等科研必備工具,為物資貼標簽……

持續深入的服務工作讓他明白,“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并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體現在實際行動中。“只有現在為同學服務好,將來才能為人民服務好,只有靠前請命、挺身而出,才能在關鍵時刻豁得出去,這既是使命,也是榮光。”

教好書,育好人,打開世界一扇窗

星航計劃鼓勵交大青年緊緊圍繞黨中央關心、人民關切、社會關注開展工作,做到“頂天立地”,既要有干事的激情,更要有腳踏實地的作為,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云南省施甸縣,位于滇西邊陲,怒江東岸。倪蒙第一次聽說這里,是在電影《楊善洲》中,那位堅定、執著、無私的老共產黨員,讓他對這塊土地有了無盡的向往。2018年9月,他加入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得知施甸正是學校的定點幫扶單位,便義無反顧地來到了施甸縣第一完全中學支教。

2019年8月,倪蒙與5名“戰友”在昆明結束培訓后,坐了將近10個小時的大巴到了施甸。路上,望著如畫的風景和連綿的群山,他興奮地說:“仿佛有了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感覺。”

可剛一到崗,他就被現實給了當頭一棒。有學生課上不好好聽課,也不主動回答問題,課后完成作業不認真,只想著玩。

如何改變這種情況?他決定,先從家訪入手,摸清學生情況,利用周末時間,爬山坡、走平地,走遍所有學生的家里。

其中有一個學生,經濟條件很困難,倪蒙爬了一個半小時的山路才到她的家。學生很懂事,倪蒙到的時候她正忙著拌豬食,奶奶指了指她,對倪蒙說:“我這輩子走出大山是不可能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了。”

有一次,倪蒙備完課,已是深夜,在回宿舍的路上,看到一個住校生在路燈下復習。還有一次,3個女生在晚自習結束后找到他,希望從他這里了解外面的世界。

這些場景讓倪蒙內心觸動不已,也激勵著他好好努力為這些孩子做點事情。

倪蒙離開施甸的時候,收到很多學生送的賀卡,其中有一張,是這樣寫的:“倪老師,感謝您,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努力走出去,考上一個好大學,將來回報家鄉,回報社會。”

倪蒙還參與理論宣講工作。

從甘肅省的郭原鄉到浙江省的安溪鄉,從三秦大地到滇西山川,高校、小學、農村、基層,都活躍著倪蒙進行理論宣講的身影。截至目前,他已經累計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25場,覆蓋1.5萬余人。他被聘為施甸縣委宣講團成員,利用課余時間走遍全縣的13個鄉鎮,宣講中央精神,開展思政課教師培訓。早上6點多出發,宣講一整天,回到學校看守晚自習直到10點半,已是常態。

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去支教,不就是為了能夠讓這些學生有一個更好的受教育機會,能讓我們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嗎?如果以后我有機會,我會盡一份力量,給人民群眾做一點事情。”

接天線,接地氣,崗位見習寫青春

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星航計劃建立起高效解決問題機制,在學生群體中形成了人人熱心服務同學、人人參與校園治理、人人關心學校發展的良好氛圍,獲得感、成就感和歸屬感在服務他人和服務自我的過程中生根發芽、厚積薄發。

受到星航計劃的影響,倪蒙有幸參加了基層政府-省級政府—中央機關的社會實踐,多個層級平臺的歷練,一些不經意間的感動,也讓他對未來有了堅定的選擇。

2016年暑假,倪蒙在陜西省延安市壺口鎮政府見習。一次,下山村的一位農民來辦事的時候,沒有復印身份證,倪蒙在辦公室幫他復印了幾份,農民連連感謝。在倪蒙看來,一件小事,也能增強百姓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2018年寒假,他在陜西省政府辦公廳見習,參與籌備了大氣污染防治點評會,主持會議的領導一開始第一句話就是:“今天不講成績,只說不足。”全程都是用事實說話,沒有任何空話套話。踏實、務實、求實的工作作風,展現得淋漓盡致。這讓倪蒙印象深刻,也受益匪淺。

2018年暑假,倪蒙在光明日報社實習。整理扶貧資料時,看到攝影美術部的一位老師在聽完時任總編輯講的黨課后,安頓好已經懷孕的妻子,主動申請前去報社定點扶貧縣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他感嘆,這就是知識分子所擁有的家國情懷,也是為人民腳踏實地做實事的奉獻情懷。

2021年和2022年的暑假,他又先后來到浙江省麗水市云和縣安溪畬族鄉和共青團山西省委宣傳部,更加深刻體會到不平衡與不充分的發展,也感受到當代青年的精神風貌。

“聽黨指揮跟黨走”是西安交大人的傳統和品格。本科的第一次班會,聆聽輔導員老師專題講述西遷精神,倪蒙就對西遷先賢產生了深深的敬佩之心。后來,他又常在講座中聆聽潘季、盧烈英、胡奈賽等西遷老師講西遷事,西遷精神給了他豐厚的滋養,早已熔鑄在血液、思想和靈魂中。

據悉,西安交通大學持續以西遷精神為核心,凝聚交大文化內核,為祖國特別是西部建設培育貢獻力量,畢業生主動選擇到西部地區、基層一線等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中西部地區就業人數比例近60%。

倪蒙就是其中一員。在畢業之際,他考取了貴州省選調生,志愿到祖國的西部工作,踐行“扎根西部、服務國家”的承諾。身邊有的老師和同學很不解,家在山東,為什么要選擇在西部工作。他說,是一次次的歷練,一次次的成長,讓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在學院畢業典禮上,他這樣說道:“選擇了交大,就選擇了使命,西遷精神對我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是我能從母校帶走的最重要的東西。”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