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
——陜西省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青春榜樣說”宣講成員側記
發布時間:2023-07-07 15:25:22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近日,陜西省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青春榜樣說”宣講活動在陜西科技大學舉行,近500人的現場座無虛席,活動同步線上直播,上百萬人目光聚焦于此。
陜西省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青春榜樣團”成員現場宣講(第一行從左往右依次為譚政、符珈睿、何德秋、王一碩、周亞朋、李澤城,第二行從左往右依次為王輝、盧朝、劉新安、袁浩然)
國家獎學金是榮譽等級最高的國家級獎學金,全省每年200多萬大中專學生中僅2800多名學生獲獎,參與宣講的10名“青春榜樣團”成員是從近兩年獲得國家獎學金的學生中遴選出來的優秀代表。他們中有人在國家資助政策的幫助下,由受助、自助到助人;有人反哺家鄉,助力鄉村振興;有人無懼挑戰、潛心科研;有人在特殊時期迎難而上,將所學知識服務社會……一個個勵志感人的故事,令聽眾無不動容,掌聲回蕩,經久不息。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15年前,14歲的譚政見證了汶川大地震的巨大威力和破壞性,這次地震在他心中種下了一顆“為萬千百姓建出更牢固、更安全房子”的種子。高考過后,他毅然選擇了土木工程專業。在求學過程中,這顆種子不斷發芽成長。七年前,他進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繼續研究生階段的學習,10余次參加學校和學院組織的線下講座和線上直播等交流活動,為師弟師妹們答疑解惑,分享經驗。“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立足于西部大地而心系祖國,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而努力奮斗。”譚政激動地說。
西安思源學院學生周亞朋與譚政有著相同的追求。周亞朋從小生活在農村,深知農民的艱辛與不易。他常想,如果能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讓農民的日子好過一點、讓農村更美一點,該多好啊!在國家資助政策的幫助下,周亞朋如愿圓了大學夢。大學時所學到的知識與本領,讓他時刻想用所學知識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他帶著實驗成功的優質紅薯項目回到家鄉,挨家挨戶走訪,取得鄉親們的支持,獲得了320畝地的實驗權。經過測試,紅薯產量提升10%。為了提升紅薯的附加值,他與工廠合作加工紅薯45萬斤,通過網絡直播、餐飲等渠道,短短兩個月實現營業額400萬元。
做知恩感恩的踐行者
“我是國家資助政策的受益者,就要做國家資助政策的傳播者,更要成為知恩感恩的踐行者。”西安醫學院學生王一碩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20年起,王一碩主動擔任學生資助宣傳大使,組建西安醫學院“夢之翼”資助政策宣講團。她深入家鄉、母校,開展政策宣傳;進班級、宿舍,全面宣講獎助學金的申請條件和流程;創作資助育人作品,講好勵志成才故事。兩年來,“夢之翼”學生資助政策宣講團足跡遍布全省6個市區,共開展活動60余次,發放宣傳資料2500余份,覆蓋全校34個班級、3400多名學生,把國家資助政策的溫暖帶給了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
也是在國家和學校的幫助下,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李澤城完成了大學學習,憑借42門課35門90分以上,他以專業成績第一獲得國家獎學金。作為受助學生,李澤城懷揣責任與感恩,利用節假日多次組織同學去養老院、社區參加義診活動,為老人測血壓、血糖,詢問他們的身體狀況,所在班級、志愿者服務隊獲得多項榮譽,2021年他被評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2021年新冠疫情反復,得知學院需要抗疫志愿者時,李澤城義無反顧第一個報名,化身“大白”奔走在抗疫前線。三年來他共參與校、市級以上核酸檢測98次,核酸采集68次。
面對疫情,用所學回報社會,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體現。西北大學學生符珈睿打小熱愛數學,進入大學以后,懷抱著對數學的熱愛與身上不服輸的韌勁,大學四年她所學的54門專業課程排名專業第一。2021年底,在封校戰疫期間,符珈睿積極投身疫情防控中,每天24小時保持通訊暢通,全程關注校內信息、新的防疫政策和同學們的狀態。針對有些年齡較大的老師在使用線上會議軟件時有些不習慣,她及時預約線上授課時段,配合老師做好相關工作。為保障同學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她要統計全院20個班1026位學生的數據,她擁有的數學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幫助她有條不紊地安排每一件事,面對龐雜的信息也能條分縷析地梳理匯總。
“青春榜樣團”成員獲頒聘書
絕不向命運低頭
2004年冬天,袁浩然降生在一個很普通的城市小家庭。因為眼底及視神經發育不良,他雙眼只有微弱的視力,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持續惡化,甚至失明。由于老家沒有盲人學校,父母誤打誤撞把他送進了普通學校。為了練習寫字,他用粉筆在水泥地上苦練放大數十倍的“大號漢字”;為了看書做題,他一手拿著高倍放大鏡,一手握筆,將頭整個埋在書上,在小小的鏡片里一個字一個字地艱難識別。
進入陜西省自強中等專業學校后,為了適應特教學校的學習,袁浩然僅用了一個月,就掌握了之前從未接觸過的盲文閱讀和書寫。這讓他燃起了上大學的夢想,他通過上網搜集各種視頻課程,向遠在北京的中國盲文圖書館借閱盲文教材,親自觸摸感受。終于,和時間賽跑五個月后,袁浩然在全國殘疾人單招考試中,以優異的成績被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高分錄取。
不向命運低頭,就會迎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在陜西科技大學王輝的記憶里,初二暑假是他人生最灰暗的一段時間,父母罹遭不幸去世。驟然失去家里經濟來源,哥哥不得不外出打工,扛起家庭的重擔。王輝一邊節省每分每厘錢生活,一邊抓住每分每秒時間上學。大學四年,他每學年學習成績都是專業第一,連續三年綜測第一,61門課程均分92分,獲得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大三下學期,他申報的多所“雙一流”高校的保研申請中,有10所高校向他發出推免offer。他最終選擇攻讀西北工業大學航空航天方向的“直博生”,完成了從大四向博一的無縫鏈接。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陜西省岐山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生劉新安從小和父親相依為命,父親由于患病,沒有勞動能力,僅靠微薄的救濟金供家庭日常使用和他上學開支。2020年6月初中畢業后,劉新安想改變家庭經濟狀況,不想就此輟學。經過多方打聽,最終選擇上岐山縣職教中心,學習中餐烹飪。這里上學不光免學費,還能享受中職學校國家助學金、獎學金等資助政策,極大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除了大量練習和日常積累外,他還要在勤學苦練中多加思考,在刀刃下見真章,在烈火中煉功夫。在2021年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中他獲得了陜西省選拔賽金獎,全國大賽優勝獎,并于2022年5月入選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百名代表名錄。
“青春榜樣團”成員合影
奮斗讓青春更絢麗
2021年暑假,西安理工大學學生何德秋放棄休息時間,通過上網查詢,實地走訪調研,她主動聯系競賽獲獎團隊的指導教師、團隊骨干學習經驗。2022年她負責的“互聯網+”比賽項目突破校賽獲得了推薦省賽的資格,最終沖出重圍獲得陜西賽區主賽道銀獎、產業賽道銅獎。大學四年,多個賽場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她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4項,省級獎項6項、校級獎項30余項,并授權一項實用新型專利和一項發明專利。
奮斗的青春最美麗。2020年9月,盧朝踏入西安工業大學,成為一名碩士研究生。在科研初期,許多科研思路不斷被否定,在后期科技論文撰寫期間也遇到很多瓶頸,但他沒有退縮,而是給自己制定了合理的計劃,每天定量完成相應的圖表繪制、數據處理和論文撰寫。最終,在導師耐心指導和鼓勵下,盧朝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一區論文4篇,其中3篇入選熱點論文、1篇入選高被引論文。經過反復實驗驗證,他所在團隊成功研制出了一種輕質高效生物質碳復合材料,有望在電磁吸波隱身領域廣泛應用。
在火熱的實踐中,十位“青春榜樣團”成員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用青春的名義書寫奮進的人生,用智慧和愛心扛起責任,用無悔的奉獻贏得人們的贊譽,為青年學子樹立起學習的榜樣。愿廣大青年學生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在拼搏中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