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縣方法”下的“教育支持”:一個縣級教育扶貧樣本
作者:孔祥娜
發布時間:2018-12-07 08:40:07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陜西省乾縣在黃帝時稱好畤,為祭天之所。現在地處祖國大西北的乾縣在教育扶貧戰役中,發揮“本土智慧”,把頭扎進老百姓的家里,為乾縣的脫貧攻堅創造、提供了“乾縣方法”的“教育支持”。
準度:“找對對象”
最近,教師王有利的微信朋友圈里不斷有人給他轉賬,不到三天時間,就收到了10290元,這些錢是為乾縣一中學生薛優募集的。薛優品學兼優但家庭困難,父母和哥哥均為殘疾人,由年邁的奶奶照管,家庭沒有勞動收入,經濟十分困難。教師王有利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主動與該生結對,為薛優聯系鎮村出具證明材料,發動親朋好友、社會愛心人士及學校師生為其募捐生活費和學費。臺灣一家愛心企業在從網上得知薛優的情況后,表示將資助其大學期間的全部生活費。事實上,在乾縣像薛優這樣由于教育扶貧政策的實施而得到了社會各界幫助、順利延續學業的貧困學子還有很多。
教育扶貧藍皮書中強調,教育在轉型中的中國越來越成為利益沖突的重要領域,社會對教育公平和教育質量的識別和要求均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教育扶貧標準與單一的經濟維度確立的“貧困標準”內涵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在推進國家教育公平的整體進程中,兼顧國家扶貧的教育目標,而非單一的將國家扶貧目標直接對應為教育扶貧目標。”劉宏讓告訴教師報記者,遵循中央的這種精神,縣教育局組織全體扶貧工作人員加班加點,針對全縣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全部納入資助范圍,并細致進行了核對資助對象的工作,最終確定2018年春季學期全縣建檔立卡貧困學生5455人中,符合資助政策的2486人。并讓家長及時對資助政策及兌現情況知曉。對2018年秋季就讀的4945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全部制定了幫扶措施,進行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結對幫扶。全縣各個學校定期開展建檔立卡學生、貧困學生、殘疾學生、留守學生送關愛工作。每月上報扶貧經驗做法,交流經驗,促進工作落實,哪個鄉鎮的做法可行有效,便立即在全縣教育系統內全面推廣。
在做好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的扶貧脫貧工作的同時,針對非貧困戶尤其是按照政策最終“落評”的,縣教育局努力做好非貧困戶未享受資助學生的政策解釋工作,避免后續“次生”問題的發生。記者隨機采訪兩位曾經被報備但未被最終確定為貧困戶的村民,均能說出其中的政策原因并表示這樣做符合政策、公平合理。
力度:扶一個,起一個
在乾陵博物館舉行的“博物館知識進校園”比賽活動中,已進入緊張而快速的搶答環節,選手中有一個孩子頻頻搶先舉手并正確回答。搶答的孩子叫韋波,是一個智力發育輕度遲緩的孩子。后來,班主任師軍濤在“大家訪”時了解到韋波一家四口人,父母無技術且患慢性病常年吃藥,僅能從事輕微的田間勞作,哥哥上大學,家庭負擔較重。
“據有關資料,截至2015年中國仍有12.8萬個貧困村,每個村幾乎都有類似韋波家這樣的貧困家庭。”因此,施軍濤覺得能幫扶一個就是為整個中國的脫貧行動貢獻了一份力量。此后,師軍濤對薛優更加用心,不僅在課堂上讓韋波多學多練;而且讓韋波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和公益組織的活動;課前飯后和韋波聊天談心、解決思想問題。幾年下來,韋波的學習成績不但不比同齡孩子差,還在班級名列前列。
“大家訪”是乾縣教育局組織全縣教師定期開展的一項活動,也是陜西省內多個地市縣教育扶貧的重要一環。由縣教育局定期組織各校教師深入貧困學生家庭和家長、學生面對面交流,通過“思想引導、生活指導、學習輔導、心理疏導”,同時,加強貧困生、學困生、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的跟蹤。隨后,各學校根據家訪的情況,通過舉辦勵志講座、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心理健康意識,讓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對于教育扶貧,乾縣無論是教師還是老鄉們,都能娓娓道來,“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先行條件。”一些村民還能將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的內容說上幾句。這得益于縣教育局之前在宣傳上下了“狠功夫”。乾縣教育局在扶貧攻堅工作初始便研究決定,組織教育扶貧政策宣講團到乾縣第一廣場進行宣講;縣轄區內的16個鎮辦街道在有“集”的日子,通過懸掛橫幅、擺放宣傳資料開展教育扶貧政策宣傳活動,并現場解讀資助政策、答疑解惑;組建宣傳車進村,不間斷反復播放扶貧政策;教師在進行“大家訪”入戶時也要宣講教育扶貧政策。同時,各個學校通過發放宣傳單、召開班會、家長會、家長微信群等形式宣傳學生資助、控輟保學要求等政策,使家長、學生充分了解應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和國家資助政策、資助標準等,使教育扶貧相關政策深入人心。“教育扶貧的政策雖然好,但是不宣傳到老板姓的眼里、耳里、心里,就等于打了一半的折扣。”乾縣教育局政教科鄧輝說。“使全縣人民熟知黨的扶貧政策,就是為了嚴格政策落實,不搞變通,確保貧困生資助金全額用于補助困難學生生活。”這種宣傳給后續的扶貧工作做了很好的鋪墊,很多因政策評定標準未達標而沒有被最終評選為貧困戶的家庭,對于這種結果,均表示理解。
精度:由“扶”到“脫”的提升
除了直接幫扶貧困學生,乾縣教育局還把目光轉到貧困學生的家長身上。組建了十個駐村工作隊,常年駐村開展扶貧工作,除工作隊隊員外,在每周二的“扶貧日”,安排所有幫扶責任人進村入戶開展幫扶工作,通過走訪慰問,及時了解群眾生活及其困難,落實幫扶政策,做好群眾思想工作,把貧困戶的心焐熱,讓老百姓懂得‘既要苦干,更要巧干’的道理。要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立足實際,主動積極參與產業幫扶、就業培訓等活動,通過國家政策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扶貧工作歸根到底是群眾工作,只要認識到位,功夫下足,干部群眾一條心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保障。”乾縣教育局劉宏讓說。
為了讓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使脫貧有后勁,按時實現小康,乾縣職教中心承擔起了教育扶貧培訓任務,通過采取請專家授課、現場培訓、技術指導、“農家課堂”等方式,按農時分模塊實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使廣大農民都能實實在在地學到種、養殖技術,充分發揮教育扶智扶技作用。2018年截至目前,縣職教中心共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27期,培訓5846人;開展農民實用技術培訓37期,共培訓7625人;教育扶貧培訓5期,共培訓174人,為貧困農村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技術支撐。(文中未成年人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