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秦嶺南麓秦巴山地的鎮安縣是陜西省的一個深度貧困縣,全縣基礎教育有建檔立卡貧困學生9798人,約占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三分之一。要使這三分之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期順利脫貧,教育承載著重要任務。鎮安縣針對深度貧困區的特點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創新性地實施了兩個“1+1”機制:國家資助+縣級資助相結合的“1+1”資金資助機制和教師+學生的“1+1”結對幫扶機制,走出了一條山里貧困縣教育脫貧新路。

移民點里的“建校”之路

又到了下午放學時間了,西口回族鎮的村民們早早就已經在幼兒園門口前排好了長隊,歡快地交談著,等待著孩子放學,隊伍盡頭是鎮上新建的寶石小學幼兒園。西口回族鎮是鎮安的一個貧困鎮,又是人口相對聚集的地界,因此鎮安縣在這里新建了學校,解決山區兒童入園難的問題。

鎮安全縣山大溝深又多河流阻隔,導致人群居住非常分散,且大多數貧困家庭都居住偏在僻遠的山里。學生上學路途遙遠,危險重重,對于其他地區再平常不過的上學路上,在這里變得異常艱難。一些村民為了孩子的安全考慮,寧愿讓孩子幫家里干活,也不愿意每天翻山送孩子上學。政府給配置的校車在實際使用上有其特殊的困難,等到有些學校把幾個村子的不到十個孩子接全了,五六個小時已經過去了,還有些山區學校的實際情況又不具備實施住宿制的條件。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就近入學,鎮安縣實地考察、深入調研。“同志們驅車進入每一個村落,車進不去的地方就步行,崴傷腳、蹭破個皮是個常事。”縣教育局一位女干部向教師報記者介紹“我們跑遍了全縣的每一個村子,最終匯總成學生分布情況、易地扶貧搬遷移民點建設和生源增減變化等情況匯報,結合這些一手資料,縣里經過充分論證,重新進行校點規劃和布局。”。

縣教育局結合移民搬遷點遷建了達仁鎮初級中學和青銅關鎮梅花小學。”根據移民點的學情還配套新建了云蓋寺鎮花園小區幼兒園等6所幼兒園。當地老百姓激動地說:“我們搬到哪里,學校跟到哪里。”梅花小學老師們則說:“學生們到哪里,我們就跟到哪里。

由于危房改造和移民搬遷,原來一些地方的生源情況發生了變化,縣教育局依據新情況將云蓋寺鎮巖灣小學、青銅關鎮月西小學由初小升為完全小學;廟溝中心小學和廟溝初級中學合并為九年一貫制學校以適配新的學情,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對于一些危舊校舍,縣教育局集中有限資金,把錢花在刀刃上。先后擴建了西柴坪鎮桃園小學等3所學校,改建了月河鎮高河小學等14所小,極大地改善了偏遠山區的辦學條件。相對于偏遠地區,鎮安縣城老區由于居住的相對高度集中,多年來“大班額”一直是困擾老百姓和教師的難題,縣教育局整合教育資源,投資5.136億元新建了可容納6000名學生的鎮安第三中學,徹底解決了城區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鎮安長樂中學的熊賢武校長告訴記者,在學校改擴建中,很多校長為了省下一兩百元和承包人講價講半天,有的干脆就帶著教師直接自己上手干。

截至目前,鎮安全縣在城鎮和移民搬遷點配建小學、幼兒園40所,改擴建貧困鎮村學校幼兒園50所。徹底解決解決了山區孩子上學遠、上學難問題,同時也促進了入學機會的均等,使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一直保持在100%。

1700公里的“返校”之路

米糧鎮的朱亮和朱明兄弟一家是一個“無聲”的家庭,兩兄弟兩個都有嚴重的兔唇,父母有不同程度的聾、啞殘疾。“對于這樣一個家庭來講,物質和精神的幫扶都很重要,某種程度上講物質更實際一些,關愛和理解更重要些。”孩子的父親,用手不停地比劃著,嘴巴里急的發出“啊啊丫丫”的聲音,眼里留下了兩行熱淚。幫扶教師郭文博向記者“翻譯”道,這是孩子父親在表示感謝。因為兩個孩子沒辦法進入寄宿制學校,幫扶教師除了定期給孩子講解一些必要的知識外,還給他們帶來了國家的補助資金和縣級的補助資金,使生活學習可以繼續。

除了十三年免費教育和營養改善計劃等惠民政策,鎮安教育局嚴格按標準及時足額將各項資助發放到位外,為填補中省學生資助在非學前一年幼兒保教費、義務教育非寄宿生生活費方面的空白以及高中階段、大學新生生活費困難問題,還建立了國家資助+縣級資助相結合的“1+1”資金資助機制,從2017年秋季起,縣級財政每年籌措1000萬元教育扶貧專項資金,與國家同標準補助建檔立卡的非學前一年幼兒保教費、義務教育非寄宿生生活費、普通高中學生生活費、職業中學學生生活費和當年大學新生一次性生活費,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無一人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不僅是物質貧困,深山里一些家長由于自身的素養問題也會影響孩子的學業。達仁初級中學八年級一班學生倪聰(女),因2017年1月與其父母吵架,母親一氣之下將其帶至河南商丘民權縣打工。得知此消息后,達仁中學校委會成員、年級組長、班主任多次上門做工作。6月7日,校委會全體成員到倪聰家再次進行勸返,又得知倪聰和母親在河南商丘市民權縣已受人控制。學校立即請求達仁鎮派出所援助,6月10日,達仁鎮派出所和幫扶老師驅車1700余公里,接回倪聰母女。當被問及這次“千里返學路”的感受時,倪聰哽咽流淚,不能言語。

為了保證不讓一個孩子輟學,鎮安進一步夯實控輟保學“七長”責任制,制定了《鎮安縣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控輟保學工作方案》,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2017年全縣55名初中因厭學而輟學的學生均勸返到校復讀,全縣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達到了100%。國家資助+縣級資助“雙保險”和控輟保學“七長制”精準落實,消除了貧困家庭學生上學的后顧之憂。

結對幫扶的教育支持路

長樂中學的李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年邁的爺爺沒有“能力”“管教”她,李瀟的學習成績很不理想。幫扶教師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一天早晨,李瀟照例來到學校,李霞老師把還帶著體溫的一盒牛奶遞給了李瀟。絲絲牛奶如汩汩暖流,滲進了李瀟的心田。經過一個學期的幫扶,李瀟從學習成績到待人接物都進步了不少。在鎮安,像李瀟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為了全面提升育人質量,鎮安縣創新實施了教師+學生的“1+1”結對幫扶機制,確保每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都有一名教師包扶,實施各學段之間“無縫接軌”針對重度殘疾和重大疾病不能到校的學生實行“送教上門”服務。2018年春季全縣2857名教師已與9798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建立起了全覆蓋的“1+1”結對幫扶關系,所有貧困學生均享受到從學前到高中階段的全面幫扶。在廣大幫扶教師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涌現出了許多像米糧鎮白塔中學張釗同學這樣的好孩子,張釗同學曾獲2016年全國“尋找最美孝心少年”榮譽稱號并代表鎮安少年參加央視頒獎典禮。

曾榮獲首屆馬云鄉村教師獎的楊泗小學朱榮娜老師感慨的說,看著這些孩子在幫扶老師的教導下一點點的進步,真的比我們自己獲獎還要高興。在鎮安兩千多名教師的傾心付出下,25名“寒門”學子,走進了清華門內,走向了未名湖畔。鎮安這個深度貧困縣在全市獲得了 “提高教育質量先進縣”榮譽稱號。

為了深入提供“教育支持”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鎮安職業教育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單招升學,讓學生上大學繼續深造;一手抓教學改革,采用訂單式、學徒制校企聯合培養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已建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等四大穩定就業基地,與中國龍工、飛宏電子等30余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使每年畢業生全部穩定就業。“兩條出路”的不斷拓寬,讓成績優秀的貧困學生能上好大學,讓其他貧困學生能學到一項實用技能,學生畢業就業后,就可以帶領全家脫貧致富。同時,充分發揮縣職教中心培訓基地的綜合功能,采取包扶單位+基地+扶貧村“三位一體”的培訓模式,為農村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產業發展帶頭人,也為教育提供“后續支持”。

“鎮安打出的兩套“1+1”“組合拳”,點中了貧困家庭學生上學困難的“要穴”,學生資助“1+1”“資助拳”徹底解決了貧困家庭學生生活的后顧之憂,結對幫扶“1+1”“扶智拳”培養貧困家庭學生學習的品行信心,兩套“組合拳”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鎮安教育局局長毛濃權說。

責任編輯: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