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是高等教育大省,智力資源密集、培訓體系完備、技術儲備豐富,在脫貧攻堅中的人才、智力優勢尤其明顯。如何將這些優勢轉化成脫貧攻堅的利劍?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統籌和指導下,陜西省教育廳總體謀劃,將高校產業扶貧作為“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措施落地的有力抓手。在實踐過程中,陜西高校逐漸探索出了因地制宜布產業、精準培訓興產業、科研助力優產業和拓寬銷路強產業的一條龍產業扶貧路徑,切實提高了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貧困群眾的獲得感日益增強。

因地制宜布產業 遠近高低各不同

10月19日,在咸陽師范學院扶貧點旬邑縣馬欄鎮前義陽村,記者看到,500畝丹參長勢喜人,“在霜降前后可全部收割,預計畝產300公斤,按現時市場價每畝可實現純利潤2000元,總收入大概60萬左右。”前義陽村村委會主任肖德峰說,“41戶貧困戶加入村上文冠百味花海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等方式,人均有5000元的收入。”

前義陽村三面環溝,建檔立卡貧困戶有56戶201人。咸陽師院幾番探索后,決定謀劃適宜產業作為脫貧致富路徑,特邀陜西中藥材首席專家梁宗鎖教授開展實地調研,梁教授提議在該村開展大面積種植文冠果樹和中藥材丹參項目。

咸陽師院幫扶的旬邑縣馬欄鎮前義陽村丹參種植基地長勢喜人

為貧困地區因地制宜謀劃產業,咸陽師院并非個例,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陜西中醫藥大學白吉慶教授介紹,這些年,陜西中醫藥大學扶貧專家的足跡遍布全省,通過開展全省中藥資源普查和技術幫扶,為子洲縣黃芪建立質量標準確保了其優質優價,平均高出市場價50%;為永壽縣建設了丹參種植基地,廣泛輻射到渭北地區;為太白縣發展太白貝母建立了種苗繁育基地;為佳縣紅棗找到差異化和綜合利用的發展路子;為洛南縣建立了連翹種子、種苗繁育技術體系,成為全國連翹種苗繁育基地。

陜西高校謀劃產業時還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結合統籌考慮。商南縣青山鎮花園村是建檔立卡貧困村,長安大學駐村幫扶以來,選派專家團隊,以青山鎮文碧峰、邵雍書院等人文自然景觀為背景,編制修訂“花園鄉村振興發展規劃”,規劃以文化與旅游融合、農業與旅游融合為突破,形成文化、旅游、休閑、養生“四位一體”的發展格局。

長安大學設計的商南縣青山鎮花園村振興規劃圖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但受科技、人才等的掣肘,貧困地區不能很好地找到好的發展路子。陜西省內高校科教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可充分彌補貧困地區這個短板,積極推動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成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源頭活水。”陜西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

精準培訓興產業 擼起袖子加油干

“榆林職院組織的會計、鄉村醫生、學前教育、畜牧獸醫以及園藝五個培訓班,正是為我們吳堡縣特色產業發展所需人才量身打造的。”吳堡縣縣委書記王華說。

榆職院朱硯沉老師帶領貧困戶在榆林農業學校示范品種園鋪設滴灌系統

特色產業扶貧培訓是陜西省教育扶貧的一項創新舉措,很好地解決了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人才瓶頸問題。陜西省教育廳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運用系統化思維,堅持問題導向,制定了《陜西特色產業高校扶貧培訓計劃實施方案》。方案主要圍繞農林果畜、機械制造、土木建筑、交通運輸、電子商務等多個產業,組織高校開發特色產業培訓項目,出資、出人、出力,免費培訓,提升群眾的自身發展能力。

將提高參訓人員的技術技能作為培訓主要目的,強化針對性,指導高校研制主題鮮明的技能培訓方案。培訓工作堅持三個“實”,即“實用、實際、實效”。

陜西中醫藥大學博士團指導種植中藥材

西農大園藝學院蔡宇良教授在合陽縣金峪鎮方寨村指導大櫻桃夏季修剪

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等34所高校,首批在陜西省山陽縣等11個深度貧困縣區建立省級農民培訓基地55個,主要目的是以深度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以著力提升當地農民學歷層次、技術技能及文化素質為落腳點,大力開展學歷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培訓。2017年至今,全省累計培訓47000余人次。

科研助力優產業 借力凌空正當時

產業扶貧過程中,陜西各高校紛紛與貧困地區地方政府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在各地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將基地建設、科技成果與產業扶貧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培育品牌產業,進一步促進扶貧地區經濟提質增效。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選派222名科教人員擔任省內52個國定貧困縣區“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200余名專家參與國家和陜西省28個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科技服務,在省內國定貧困縣、秦巴山區等扶貧片區等布局建設示范推廣基地,實現了省內52個國定貧困縣區農業科技服務的全覆蓋。

“商洛學院科技特派員呂玉卓協助我們企業完成了6項技術革新,每年為企業增收50余萬元,基本完成了對企業傳統產業模式的升級改造,探索出一條“龍頭企業+科研+合作社+貧困戶”的創新發展模式,1200余名貧困人員在公司就業,其中400余人脫貧致富。”陜西未來綠色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經理劉宴輔說。

如何在產業扶貧中培育品牌,通過品牌的加持獲得更多附加值,是高校科研優化產業的著力點。西安理工大研究團隊計劃將略陽獨有的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烏雞與全國地存數量之首的杜仲有機結合,推出更優質的“略陽杜仲烏雞”產品。安康市被譽為“中國硒谷”,西北大學與中國富硒產業研究院(安康市富硒產品研發中心)共建“富硒資源開發聯合實驗室”,旨在開發高值化富硒產品,進一步提升“中國硒谷”地域品牌知名度。

略陽縣萬榮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的烏雞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高校學子也成為積極的參與者、踐行者。商洛學院興農之光智能控制系統項目團隊依靠研究成果,提高了柞水木耳的產量和品質。2017年實現2800萬袋種植規模,產值達9千萬元,帶動8個貧困村脫貧。目前,團隊已與柞水縣科技局達成落地協議,依據2018年柞水木耳產業“1153”工程計算,木耳增產利潤達3000萬元,帶動近1萬人脫貧致富,新增600個就業崗位。該項目獲得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省級復賽金獎。暑假期間,陜西高校共派出1500多支隊伍、1.7萬名師生,奔赴全省所有貧困縣和絕大多數貧困村,開展電商講座等,在三秦大地上釋放著火熱的青春。

拓寬銷路強產業 稻花香里說豐年

沒有銷售就無從談及扶貧產業的壯大,更無從談及貧困地區是否能夠穩定脫貧和長久致富。近幾年,在陜西教育行政部門、高校等的強力幫扶下,產業扶貧中種養殖產業成效尤為顯著,扶貧企業、貧困村和貧困戶生產出了大量的綠色農產品。不過因交通、經驗等主客觀原因造成優質產品“藏在深閨人末知”。陜西省教育廳和各高校鉚足功夫拓寬銷售市場,整好產業鏈上這關鍵一環。

10月15日,陜西“優質農產品進高校直通車”扶貧正式啟動。當日陜西省103所高校與幫扶縣區簽訂了購買優質農產品合作協議,意向金額5643.4萬元。其中,西安地區高校現場簽約3679萬元。該活動著力挖掘了全省高校消費潛力,為貧困縣區優質農副產品擴大了銷售出路,帶動產業壯大。

在政府頂層設計的推動影響下,各高校是“各顯神通”地拓寬幫扶的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的銷售市場。

西北大學凝聚起校友、貧困縣政府等各方力量,先后舉辦了“特色美食節暨平利縣富硒農副產品進校園”等活動,逐步建立起“節日集中展銷+專柜日常營銷+食堂檔口直供+無人超市促銷+網上平臺營銷+教工福利采購”的平利縣農副產品拓銷渠道。迄今,線下銷售達68萬,線上銷售達45萬。西北大學副校長常江表示,學校將按照深度貧困縣‘一縣一品’、電商‘一季一品’的形式,持續開展此項活動。”

“我們在幫扶略陽縣的過程中認識到,略陽縣擁有杜仲、烏雞等優質土特產資源,探索構建了特產幫銷模式,來擴需求、促供給。”西安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陳琪表示,“這種模式至少有兩個優點:一是項目可復制性較強,有推廣前景。陜西高校分布較廣,高校可以借各自平臺,互相幫銷,形成銷售網絡,可將陜西省貧困地區農特產品推向全省、全國。二是利于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形成規模化養殖、種植。規模化后可以吸納當地、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到企業就業,讓貧困戶實現穩定收入;可快速提高養殖、種植量;可進行標準化生產,統一進行技術培訓,統一進行防疫;可有效進行統一管理,降低成本;可統一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

砥礪前行,不忘初心。扶貧終是為了拉著貧困群眾一起奔小康,陜西高校探索出將貧困戶嵌入產業鏈中,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圓其致富夢。如陜科大探索形成了“合作社+理事會+農戶+學校”的合作社經營模式,將貧困戶像編辮子一樣組織到產業鏈中。長安大學采取“高校+政府+企業+基地+貧困戶”的產業脫貧模式,規劃建設標準化獼猴桃基地800畝,基地建成后預計年收入500萬元,可帶動160戶貧困戶612人通過土地流轉、生產種植等方式脫貧致富。

在采訪中,高校有關負責人普遍表示,脫貧攻堅戰中已與貧困地區結下了深厚友誼,即使貧困地區脫貧了,這種友誼不會斷,會持續助力雙方發展。


責任編輯: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