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自覺把結對幫扶、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和頭等大事’。”陜西中醫藥大學校時任黨委書記劉勤社表示,“我們幫扶思路很清晰,即結合幫扶縣——旬邑實情,精準發力,讓旬邑成為陜西中醫藥大學產學研示范基地,讓貧困戶通過中藥材種植、共享企業發展紅利,真正在我們的產業扶貧中長期受益。”

一味小連翹,鋪就脫貧路,覓得致富方。陜西中醫藥大學在結對幫扶旬邑縣過程中以連翹種植示范基地建設為引領,以產學研一體化項目為依托,形成了“高校+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走出了一條可推廣的脫貧致富之路。

 

陜西中醫藥大學校領導帶領專家赴結對幫扶村咸陽市旬邑縣長舌頭村中藥材種植基地現場考察指導板藍根大青葉采收工作

因地制宜謀劃中藥材種植 扶貧效應輻射到全省

旬邑縣素有“三水無閑草,古豳有靈藥”之美譽,自然生態環境適合中藥材生長,縣境內有野生中藥材230余種,是不可多得的“中藥材寶庫”。

中藥材有可觀的經濟價值,陜西中醫藥大學白吉慶教授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旬邑長舌頭村連翹、菘藍種植示范基地里,每畝地可產連翹100公斤,按市場價,每公斤人民幣40元,有人民幣4000元左右的收入;每畝產板藍根300公斤,按市場價7~10元的價格,有人民幣2000~3000元的收入。連翹一次種植后,合理管護,采果期能維持近20年。菘藍種植后,葉可年采收2次,作中藥大青葉用,根當年采收作中藥板藍根用,葉子還可以作保健蔬菜用。連翹示范地里在連翹未結果前,實施生態化種植專利技術,將連翹同菘藍、柴胡實施逐年套種保證農戶收入。而種植玉米,每畝地當前現僅有1000多元的收入。

連翹 、菘藍套種

在2011年,陜西中醫藥大學就組織專家對旬邑全縣進行了系統的中藥資源普查,確定了連翹、倒卵葉五加、黃芪、丹參、柴胡、板藍根、黃芩、秦艽、薤白等九大適生品種,并于2012年在旬邑縣馬欄鎮長舌頭村建立了300畝連翹種植示范基地,目前示范效應顯著。

2016年陜西中醫藥大學結對幫扶旬邑縣以來,經校縣協商研究,決定把中藥材種植作為扶貧突破點,以點帶面。當年12月雙方簽署了《關于加強旬邑縣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但最初老百姓對中藥材致富途徑并不買賬。陜西中醫藥大學扶貧辦主任王國棟回憶起最初的艱辛依然很感慨:中藥材種植產業具有生產周期差異大,規范化種植程度低,且種植、加工、銷售受市場需求影響較大,市場價格變化快、波動大的特點。旬邑縣受以上條件影響,長期以來中藥材種植產業也是一波三折。種植戶整體抗擊產業轉型風險能力差,群眾中存在著愁資金、愁技術、愁銷售的顧慮。部分群眾對產業幫扶政策持續性也有擔憂,對幫扶干部缺乏信任,對中藥材種植致富缺乏信心,害怕產業還沒扶起來,產業形勢變了、幫扶政策取消了、幫扶干部走了,最后損失到自己。因此百姓對中藥材種植的積極性不高。

針對問題,陜西中醫藥大學對癥下藥:免費發放連翹種苗,解決群眾“愁資金”問題;成立科技幫扶專家團,無償提供技術援助,全程技術指導,解決群眾“愁技術”問題;為扶持產業孵化,積極聯系制藥廠、醫院、藥材公司拓展銷路,引導藥企與種植戶簽訂預售協議,群眾不再“愁銷售”。2016年連翹掛果以來連續三年,陜西中醫藥大學制藥廠按略高于市場價全部收購。“大家親眼見到了示范種植戶可觀的收益,現在都可想種了。”長舌頭村村支書呂存興說。

陜中大博士團指導中藥材種植

陜中大制藥廠上門收購連翹

有了近三年的產業幫扶,旬邑縣中藥材種植和中藥產業見規模上水平:今年下半年旬邑縣長舌頭村流轉土地800畝,明年全村將形成中藥2000畝的種植規模,預計2020年連翹掛果后可以帶動600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在長舌頭村中藥材種植的示范效應影響下,“其他不是貧困地的負責人都跑來向我們取經。” 呂存興樂呵呵道。目前旬邑縣全縣境內中藥材種植達1.5萬余畝,國貧縣淳化種植板藍根150畝、國貧縣洛南每年繁育連翹1000萬株。

這些年,陜西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扶貧專家的足跡遍布全省,通過技術幫扶,中藥材種植推廣扶貧效應由關中擴大到陜北、陜南,陜西中醫藥大省資源優勢進一步凸顯。該校教授白吉慶介紹,陜西中醫藥大學通過開展全省中藥資源普查和精準扶貧工作,為陜西省貧困縣實施精準扶貧找到了一條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參與制定了《陜西省中藥材保護和發展實施方案》《陜西林地中藥材發展與保護規劃》,引領全省中藥資源產業發展,為貧困縣子洲縣黃芪建立質量標準確保了其優質優價,平均高出市場價50%;為貧困縣太白縣發展太白貝母建立了種苗繁育基地,可實現年收入1萬元以上;為貧困縣佳縣紅棗找到差異化和綜合利用的發展路子;為貧困縣洛南縣建立了連翹種子、種苗繁育技術體系,成為全國連翹種苗繁育基地;為大荔縣建立了皂莢種苗繁育基地,畝效益可達1萬元以上;為永壽縣建設了丹參種植基地,廣泛輻射到渭北地區;為淳化縣建設了薤白種植基地,喜獲豐收,年產值達到6000元以上。

發揮中醫藥科研優勢 升級中醫藥產業價值

陜中醫藥大學以產學研一體化項目為依托,在旬邑縣中醫藥健康產業園搭建一系列“中藥產地加工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平臺,從而健全完善中藥農業的產業鏈、就業鏈、價值鏈,提高中藥農業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在旬邑縣中醫藥健康產業園成立了陜西省中藥資源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旬邑分中心、中藥材研發基地、中醫藥眾創基地、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和實訓基地、大學生實訓基地,成立陜西中醫藥大學制藥廠博士后創新基地工作站。

校黨委書記劉力表示,學校將充分發揮科技教育優勢和人才智力資源優勢,按照與幫扶縣簽訂的協議,以醫療和中藥產業為主導,以園區發展需求為導向,融合國內外創新資源,積極發揮高層次人才服務生產一線的創新示范和引領作用。同時,加強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的攻關,研發轉化一批更具市場前景和推廣價值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成果,推動旬邑縣域經濟和富民產業發展,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共贏發展。

2018年10月11日陜西中醫藥大學制藥廠陜西省博士后創新基地(旬邑中醫藥健康產業園)工作站揭牌

陜西省中藥資源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旬邑分中心工作人員開展中醫藥研究工作

學校副校長、陜西省中藥資源產業化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唐志書表示,學校在旬邑縣中醫藥健康產業園工作站、基地、中心等研發單位一對一、點對點地重點幫扶龍頭企業,為旬邑縣中藥產業筑巢引鳳。園區先后成功引進了海天制藥等13家藥企落戶園區,與太醫堂藥業集團、太極藥業、艾爾藥業、華森制藥達成了投資意向。

2018年5月,園區的陜西海天制藥有限公司與陜西中醫藥大學協同創新中心簽署了兩項技術委托合同,陜西中醫藥大學為海天制藥提供沙棘總黃酮提取工藝及廢棄物綜合利用、健康食品研發的技術支持。

“產學研一體化項目切實推動了旬邑縣域中藥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和中醫藥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旬邑縣委副書記張延武肯定地說。

砥礪前行,不忘初心。陜西中醫藥大學與旬邑縣政府聯合申報項目,如中醫藥產業與美麗鄉村建設、中醫藥產業與觀光旅游等,實施企業申報基金項目與建檔立卡貧困戶之間長效的利益連接機制,由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農戶等作為合作對象,采取流轉土地、提供種苗、種植技術、回收藥材、聘用貧困戶為產業工人等方式,將農戶、貧困戶嵌入產業鏈中,帶動農戶增收致富、貧困戶按期脫貧。

學校還與旬邑縣職教中心就“幫助一個孩子學得一項技能,帶動一個農村貧困家庭脫貧致富”達成共識,選派專業教師,指導旬邑縣職教中心開設三年制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建設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實驗實訓室,聯合培養符合旬邑產業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對學校13名旬邑縣建檔立卡學生,吸納其進入“藥創未來”創新創業基地,增強就業創業能力,期望帶動更多貧困學子以此為榜樣自立自強。

“下一步,我們還將繪制一張全省各市到縣的適合種植的中藥材地圖,推動陜西成為中醫藥大省,惠及三秦百姓。”該校黨委書記劉力表示。

責任編輯:楊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