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學院地處的陜西省商洛市位于秦嶺腹地,7個縣區都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全市有701個貧困村、12.41萬貧困戶、39.82萬貧困人口,貧困面積大、程度深、覆蓋廣,脫貧攻堅任務重。

作為商洛市唯一一所省屬地方本科高校——商洛學院,堅持教育扶貧在助力地方脫貧攻堅中的基礎地位和先導作用,針對商洛情況,商洛學院認真籌劃凝練出了“1+3+X”教育扶貧模式。

該模式以基礎教育幫扶為中心,以特色產業技能培訓、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建設、文化民生幫扶為主導,以其他形式的教育幫扶為補充,充分整合校內優勢資源,主動對接地方需求,因地制宜提供人、財、物等各項支持,明確具體任務和時間進度,為教育扶貧各項工作的落細落實奠定了良好基礎。

今年10月,陜西省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對2017年度為脫貧攻堅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了通報表彰,商洛學院被評為2017年度脫貧攻堅先進幫扶單位,是全省受表彰的10所高校之一。

商洛學院與丹鳳縣舉行結對幫扶座談會暨產學研政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發揮高校“人才池”作用,為地方基礎教育發展做好支撐

為響應國家號召,服務邊疆戰略,2017年春商洛學院與新疆簽訂了就業基地建設合作協議。現已選派漢語言文學等13個師范類專業的三批次共182名學生赴新疆多所學校進行頂崗實習。截至今年6月,學校已有180余名學生與新疆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成為省內地方本科院校中率先開展教育服務邊疆工作的一個典型,在全省高校系統中形成示范效應。

發揮教師教育優勢,大力搭建平臺,將教育扶貧前沿下沉到各縣(區)鎮(鄉)村,促進丹鳳縣基礎教育師資能力提升:

一是開展頂崗支教,助力丹鳳縣補基礎教育“短板”。針對丹鳳縣基層教師人數少、流失多、補給難的“瓶頸”,自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學校積極回應丹鳳縣科技與教育體育局需求,安排教育類專業優秀畢業生赴丹鳳縣各鄉鎮中、小學開展頂崗支教活動,目前已派出三期共計255名優秀畢業生學生赴全縣19所中小學進行教育幫扶,幫扶面覆蓋了小學全部課程和中學語文、數學、英語等大部分主干課程。

二是開展了“丹鳳縣教育管理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班”,培訓市內教育管理干部51人,助力商洛基層教育干部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三是利用“國培計劃”“鄉村教師研修計劃”等項目培訓全市中小學教師600余人,進一步夯實了基層教師的專業基礎和教學技能。

四是開展了“結對幫扶丹鳳縣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培訓班”、“丹鳳縣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操舞類技能培訓班”等一系列教育幫扶培訓活動,培訓市內幼兒教師200余人、縣中小學信息技術骨干教師50名,有效提升了地方基層教師綜合素質。

五是連續舉辦了兩屆“丹鳳縣學前教育發展論壇”,形成率先在全省縣區以下定期舉辦高水平學前教育發展論壇的活動品牌。

與丹鳳縣聯合舉辦首屆學前教育發展論壇

六是積極落實總書記關于“足球運動要從娃娃抓起”的重要論述,與丹鳳縣科教體局共同承擔了幼兒園特色足球運動培訓項目,使丹鳳縣3所幼兒足球培訓試點園的建設順利開展。

丹鳳縣科技和教育體育局局長方傳亮表示,商洛學院種種舉措對彌補丹鳳縣基礎教育“短板”、優化全縣基礎教育師資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做好“精準資助”,確保貧困學生“人人有學上,家家有希望”:

一是依靠政策傾斜、經濟兜底,做好國家獎(助)學金開展經濟幫扶工作,為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建保障”。學校認真貫徹上級政策,堅守“控輟保學”底線,2017-2018學年共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4795人,占全體在校生的45.25%,建檔立卡精準資助學生1206人,占學生總數11.38%。該學年學校共有5355人獲得各類獎助學金,共計1952.16萬元。學校對每一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給予每人每年6000元精準資助,并優先安排校內勤工助學崗位。

二是充分依托駐地企業、校友資源,開展校企合作、捐資助學。2017年共為210名學生發放了44萬元國家、企業獎助學金;2018年學校主動對接商洛市人社局,為2018屆528名困難群體畢業生申請了一次性求職補貼,在校內設立了82個見習崗位,累計爭取補助資金92.16萬元;為保障貧困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是將就業指導幫扶工作力度向建檔立卡家庭畢業生傾斜,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特別是建檔立卡學生“應就盡就”。

2017屆1245名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就業率為92.60%,其中452人獲得秘書、會計等各類執業準入資格,建檔立卡家庭畢業生實現了100%就業。

2018年,學校對家庭困難畢業生實行“建檔立卡”動態管理,制定了就業幫扶臺賬與聯系卡,組建了237人幫扶團隊,對441名困難學生進行精準幫扶,實現11個深度貧困地區畢業生均100%就業。

依托產學研基地建設,深化產教融合發展,打造教育扶貧的重要陣地

學校目前已與陜西未來綠色農牧開發有限公司、陜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鎮安縣木王國家森林公園管委會等企事業單位聯合成立了以綠色食品、健康養生、生態旅游為特色產業發展方向的3個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實體),致力于促進地區農業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計劃。

如針對丹鳳縣著重培育的畜牧養殖特色產業新興增長點,學校選派具有30余年畜牧獸醫臨床經歷、畜禽養殖經驗豐富的高級實驗師、陜西省科技廳科技產業服務團成員呂玉卓擔任全縣最大畜牧養殖企業——陜西未來綠色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的科技特派員。

近年來,學校共協助該企業完成了6項技術革新,每年為企業增收50余萬元,基本完成了對該企業傳統產業模式的升級改造,探索出一條“龍頭企業+科研+合作社+貧困戶”的創新發展模式:由陜西未來綠色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牽頭,聯系寺坪鎮花園村、銀洞村的169戶貧困戶建立了26個養殖業合作社,簽訂了精準扶貧“五方協議”。學校協助企業為貧困戶提供技術服務指導和養殖業務培訓,貧困戶以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分紅、到企業務工等方式獲取收益。此舉目前解決了1200余名貧困人員的就業問題,使其中400余人脫貧致富。

再如,學校興農之光智能控制系統項目團隊前期參與宣傳推廣柞水木耳產業,2017年實現2800萬袋種植規模,產值達9千萬元,帶動8個貧困村脫貧。現已與柞水縣科技局達成落地協議。

此外,學校還圍繞石墨烯(丹鳳縣)、尾礦綜合利用、金銀花開發(洛南縣)、萬壽菊(商州區)深加工、食用菌研發、菊芋及藥用牡丹種植、小麥良種繁育推廣、地方礦產及經濟作物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等特色產業領域,組織科技攻關團隊,主動對接相關企事業單位,積極籌劃共建產業研究院、研發中心及實驗基地等產教融合機構,為發揮科研平臺作用帶動地方特色資源深度開發,聚合科技、人才、智力、教育、信息等資源做好教育扶貧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如學校建成的全國唯一尾礦資源綜合利用省級重點實驗室多年來致力于尾礦資源綠色使用、解決尾礦庫環境風險問題,與企業聯合攻關,獲得授權專利51件,年消解堆存尾礦20萬噸,為丹江水污染防治和保護秦嶺生態作出了有力的貢獻。

加強產業技能培訓,駐村幫扶示范,做給群眾看、領著群眾干、帶著群眾賺

產業職業技能培訓扶貧是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學校充分整合專業師資力量積極做好該項工作:

一是把產業實用技術送到田間地頭、送到產業一線。2017年以來,學校先后組織十余名農林專家深入丹鳳縣武關鎮、花瓶子鎮、蔡川鎮、棣花鎮等鎮鄉村就蒼術、天麻、香茹、豬苓種植及核桃、櫻桃科管技術開展產業職業技術培訓,培訓的在冊貧困戶407人/次,向貧困戶發放我校編印的《中藥材蒼術種植技術》等培訓資料400余份。在此過程中,學校組織專家編印了《菊芋高產栽培技術規程》《豬常見病防治技術》2本“雙百工程”培訓教材,為后續集中化、成規模技術培訓做好了充分準備。

組織專家赴丹鳳縣開展結對幫扶暨特色產業扶貧培訓

二是充分發揮蘇陜(寧、商)合作的機制作用,與商洛市林業局在學校共同舉辦了三期“蘇陜合作專業技術人才扶貧項目技能提升培訓班”,培訓持續20余天,累計培訓600余人次;內容主要圍繞商洛中藥材發展、“十大商藥”、3S林業系統專業技術及高價值森林保護等,對商洛市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中藥產業發展、森林生態保護、助力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

三是派遣省市科技特派員和“三區人才”實地走訪各區縣,包村進行重點產業技術幫扶。自2017年起,省市科技特派員和“三區人才”已累計在全市開展特色中草藥種植、林業、畜牧業、生態保護等相關培訓二十余場,培訓相關單位技術人員和職業農民500人次以上。

今年3月至5月,學院派出3名省科技產業服務團成員分別赴漢中市鎮巴縣,商洛市商州區、山陽縣、鎮安縣、洛南縣開展產業調研和科技扶貧工作,進一步為地方企業的農牧品種改良、飼養管理、疫病防治、中藥材種植以及建立長線脫貧機制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見和建議。

商洛學院黨委書記龍治剛表示,我們總結的幫扶經驗是:基礎教育幫扶是教育扶貧的筑基之舉、產業技能培訓是教育扶貧的重中之重、實施產教融合是教育扶貧的有力抓手、文化民生幫扶是教育扶貧的精神之源、激發內生動力是防止返貧的治本之策。下一步,學院繼續堅定提高政治站位,結合經驗,持續助力地方脫貧攻堅。

責任編輯: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