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丹參飲,功同四物湯。”在咸陽師范學院“兩聯一包”扶貧點旬邑縣馬欄鎮前義陽村,記者看到,500畝丹參長勢喜人,村民挖出來的丹參紅紅的,“在霜降前后可全部收割,預計畝產300公斤,按現時市場價每畝可實現純利潤2000元,總收入大概60萬左右。”前義陽村委會主任肖德峰和咸陽師院專職扶貧人員瞅著這些載著貧困戶脫貧致富夢的丹參很激動。

待收割的丹參

馬欄鎮前義陽村地處旬邑縣北部山區,三面環溝,交通不便。村中共有347戶人家,總耕地面積2142畝。留守兒童328人,留守老人471人,留守兒童平均年齡為13歲,留守老人平均年齡63歲。村民收入主要以務農或外出打零工為主。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56戶201人。

2015年5月起,咸陽師院開始幫扶前義陽村,著力謀劃多元幫扶和道地產業,使得貧困戶逐漸擺脫貧困。“2017年脫貧36戶139人,剩下20戶62人計劃今年全部脫貧。”咸陽師院學院駐前義陽村第一書記黃哲心中對村上脫貧情況了如指掌。

多元幫扶,成為知貧困百姓冷暖的貼心人

咸陽師院黨委始終把幫助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來抓,黨委書記、校長親自擔任“兩聯一包”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黨政辦公室、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等部門作為成員,選派處科級干部組成駐村工作隊。黨委會10余次研究扶貧工作方案,圍繞教育、就業、文化、健康、村容村貌等,制定幫扶措施。

全體校處級領導干部與建檔立卡貧困戶一一對應,進行結對幫扶,做知百姓冷暖的貼心人。

“為貧困戶肖月兒之女肖紅梅輔導學業,娃考上了咸陽師院;指導貧困戶楊軍信之女,考上了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想盡辦法,為貧困戶王亞芳女兒在西安找到了工作;幫貧困戶肖積民聯系省內外好醫院給他患病兒子治病;幫貧困戶肖萬存爭取大病補助;幫貧困戶馬春霞買紅外治療儀治療老寒腿;為貧困戶肖向才看肺病捐款;為‘五保戶’肖恩耀進行醫療檢查……咸陽師院領導和老師是貧困戶冷暖的知心人啊。”提起幫扶事,肖德峰充滿了感激。

適宜產業,托起貧困百姓致富需求

在進行多元幫扶的基礎上,咸陽師院積極探索能夠使村民整體脫貧、長效致富的新路子。

2017年6月,學院派駐前義陽村的駐村工作隊與村干部反復研究討論,提出發展“特色產業”思路。學院懇切相邀到陜西中藥材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現浙江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梁宗鎖教授開展實地考察指導。在深入調研后,梁教授提議在該村開展大面積種植文冠果樹和中藥材丹參項目。

梁宗鎖教授與駐村工作隊一起察看試種的中藥材苗

根據梁教授提供的有關信息,學院扶貧辦會同駐村工作隊積極聯系天士力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是以制藥業為中心,涵蓋科研、種植、提取、制劑、營銷的的高科技集團,致力于打造符合系列標準的一體化現代中藥產業鏈。經過充分溝通協商,2017年12月,雙方簽訂了關于丹參和文冠果種植和購銷系列協議。“協議”規定,該公司提供文冠果和丹參幼苗,在種植過程中進行技術指導和相關的技術培訓,并負責成熟藥材的收購。

天士力集團培訓前義陽村種植貧困戶

前義陽村貧困戶種植中藥材

在考察和引進項目的同時,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的合作模式,成立了前義陽村“文冠百味花海”專業合作社,流轉本村溝坡旱地500畝。2017年底,由學院出資50萬元作為合作社啟動資金,前義陽村41戶貧困戶加入該合作社。肖德峰說:“貧困戶通過勞力、流轉土地、分紅等方式,人均有5000元的收入。”

學院向“文冠百味花海”專業合作社捐款

2018年春季,在駐村工作隊和合作社指導組織下,前義陽村開展了大規模丹參苗和文冠果樹種植。丹參和文冠果收獲期不一,適宜間作套種,首次種植丹參500畝,收入遠超傳統農作物。

“只有從特色化、產業化方向長遠考慮,才能真正使前義陽村的群眾擺脫貧困。丹參項目的落實只是學院扶貧工作的第一個良好開端,今后我們還將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引導群眾大面積種植文冠果樹,把文冠果樹和丹參套種,增加土地產出,進一步拓寬村民致富門路。”咸陽師院黨委書記趙萬東表示。

責任編輯: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