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前夕,地處陜西省城固縣城北的城固縣特殊教育學校院里,花團錦簇,一片歡歌笑語,師生們正沉浸在歡慶“六一”兒童節的精彩節目中。該校老師張巧凌靜靜地坐在臺下,觀看自己結對幫扶對象——曉月(化名)的詩歌表演“折斷的翅膀”。

“雖然,她被折斷了翅膀,但她依然向往在藍天里飛翔;雖然,命運關閉了她的一扇門,但上帝會為她打開另一扇窗。小草,沒人鼓掌,但依然倔強地生長;花兒,被雨水打濕了臉龐,但依然含淚芬芳……”

每次看到曉月排練這首詩歌時,孩子低垂著的雙臂讓她心里無比酸楚,而此時她更是感動不已。表演完,曉月一下臺撲到張巧凌懷里哭了又哭。張巧凌的心里跌宕起伏,自己和曉月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故事,如一幕幕電影在眼前閃過。

曉月是張巧凌班里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是一名智障與肢體殘疾多重殘疾的特殊兒童,語言發展遲緩,走路搖晃不穩,性格好表現又膽怯,言行好夸張而心理敏感,常受人欺負,也常欺負別人……孩子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家里交通不便,經濟困難。

為了幫助曉月早日掌握生活學習的技能,張巧凌用自己的耐心、愛心長期幫扶孩子,和她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剛到學校時,曉月是全校“最不逗人愛”的孩子。教她讀書,她要么不讀,要么扯著嗓子,尖銳呼叫,嗓音刺耳,非常瘆人。這時,張巧凌就會微笑地說:“曉月,女孩要溫柔。這樣更可愛,你再把聲音放低點會更好聽?!苯涍^不斷提醒,曉月說話不再令人悚然了。在她的耐心指導下,讀書困難的曉月會背誦幾首詩歌了。曉月從來不會寫字,張巧凌首先幫她克服寫字的心理障礙,手把著手,一遍、十遍、二十遍地教她先寫自己名字中的“月”字。一段時間后她自己寫,張巧凌又去教其他孩子。

“老師,我的鉛筆斷了。”曉月在喊她。張巧凌一轉身,傻眼了:曉月把鉛筆外面的皮全撕掉,從上端把鉛筆芯、包鉛筆芯的木頭都咬碎、掰斷,手里只剩下少半截鉛筆了?!皶栽?,你把鉛筆弄成這樣,它會很‘疼’的。你看,現在的鉛筆多難看啊!不糟蹋的鉛筆如果用來練習寫你的名字,一定會非常漂亮!”“那我不咬鉛筆了?!薄坝浀靡龅絾眩 ?張巧凌又手把手教曉月一筆一筆地寫起來。一次又一次地練習,就一個“月”字,曉月從畫半個框到畫半個月亮,再到把兩個短橫生生硬硬地“安”進去,經過了漫長的時間。一學期下來,她終于會歪歪扭扭完整地寫“月”字了。這期間,曉月還會咬碎、掰斷鉛筆,按斷了無數筆尖。但能寫個完整的字,這對她來說是一次飛躍。

為便于對曉月輔導,方便照顧,張巧凌把她安排在靠近教室門口的地方,也在窗子邊。曉月把窗子上的窗紗撕下來,換了新窗紗她又撕。其他同學看她討厭,行動不便,常常欺負她,走到面前推她、踢她、踩她。發現有這種趨向時,曉月就嚇得先倒地,嘴里“啊—啊—啊—”大叫。聽到聲音,張巧凌第一時間會跑到她身邊,制止批評意欲欺負她的學生,扶起她,鼓勵她要勇敢,教她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教她自信,做好自己,搞好和大家的關系。經過很多次,欺負她的人漸漸少了,她罵別人、撕扯比她腿腳更不靈便的孩子的現象也少了。

十多年來,曉月的依賴心太重,加之走路艱難,下課后常常蜿蜒佝僂在草坪上,甚至是水泥路面上,不愿站起來走路。于是,張巧凌拉她、鼓勵她,講道理引導她,結合課文內容與生活中的實例熏陶她……一點點讓她堅強,讓她進步。慢慢地,沒人攙扶曉月也能獨立地去上廁所了;睡覺時不需要別人幫她也能自己脫下衣服換上睡衣了;每走過張巧凌辦公室門前,她都會大聲喊“張校長好”;還會邊走路邊大聲地背誦古詩……

每次學校有活動時,張巧凌總讓曉月坐在自己跟前,孩子緊緊地挨著她,嘴里還不停念叨她。為了鼓勵曉月,給全體孩子勵志,張巧凌為孩子們寫了一首詩,一遍又一遍地排練,好讓他們在學校慶“六一”時,上臺表演。排練時,一句句,給他們講解意思,示范動作、表情,曉月被融化了,一次次落淚,一次次振奮。正是由于這樣的努力,才出現本文開頭的那動人一幕。

張巧凌經常同學校教師分組串小巷、走大山、穿外縣,他們走訪了全校所有孩子的家庭。在充分了解孩子后,制定了一對一的幫扶方案,給每個殘疾家庭送去精神上的鼓勵、方法上的指導、經濟上的資助。

張巧凌始終覺得,特殊教育扶貧要為特殊孩子的成長擎起一片蔚藍晴空,扶孩子的精神不貧瘠,扶孩子成長的歷程不癱軟,扶他們的家庭充滿希望,這樣他們才會擁有一個快樂健康的人生。

責任編輯:陜西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