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合陽縣:用心助力每一個孩子幸福成長
作者:張亦弛
發布時間:2018-09-19 10:55:12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一個人身體的殘疾是沒辦法選擇的,但努力做好事、行善事卻是可以選擇的。”這是合陽縣孟莊九年制學校的一名教師張勁寶對于教師幫扶工作的心聲。
雖右手有一定殘疾,但張勁寶從沒有耽擱正常的教學任務和幫扶學生的工作。他的結對幫扶對象名叫李浩鑫,來自殘疾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對此,張勁寶制定了“每天一次課程輔導”“每周一次勵志教育活動”“每月一次興趣培養”的心理幫扶計劃,用實際行動幫助孩子積極、快樂地面對生活。在合陽,像張勁寶這樣用心扎根在教學和幫扶第一線的教師還有很多......
脫貧攻堅,教育先行。合陽縣以貧困學生為主體,全面開展“三秦教師結對幫扶貧困學生”行動,幫助貧困學生早日脫貧,實現人生的全面發展。
一對一幫扶: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位于合陽縣以東的洽川鎮中心小學是一所地地道道的農村學校,學生主要來自于洽川鎮當地。據該校校長行軍虎介紹,學校現有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共計449人,教職工34人,現已安排31名教職工與39名學生結成幫扶對子,保證每一名老師都會幫扶1到2名學生。
此外,學校在依照學生個人家庭、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參考學生性格、興趣愛好、心理狀況等因素,有針對性地安排和匹配幫扶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和生活上的輔導和幫助。
趙欣瑩同學是該校三年級的一名貧困學生,在上小學一年級到時候,當時的語文老師李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偶然發現趙欣瑩在朗誦方面有一定的天賦,孩子本身也很喜歡朗讀,于是李錦老師就與趙欣瑩結成幫扶對子,不僅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趙欣瑩關心和幫助,還經常利用下課時間,對她進行朗誦方面的輔導,每次學校有這方面的演出活動,也總是鼓勵趙欣瑩參加,時間長了,孩子慢慢地由以前的不愛說話、內向靦腆變得越來越開朗和活潑,學習水平也很大進步。
按照貧困學生在學習、生活、性格及愛好等各個方面的情況進行幫扶老師的匹配,選擇最適合學生的幫扶老師,能夠確保實現幫扶效益的最大化,促進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在精確匹配幫扶教師之后,洽川鎮中心小學會在每年開學初召開結對幫扶儀式,在儀式上,讓被幫扶學生在現場認識自己的幫扶教師,并接受老師們包括文具、書包等學習用品的饋贈,同時邀請學生家長出席儀式,讓家長能夠真真實實地看見和認識孩子的幫扶老師,讓家長放心,并從心里肯定學校的幫扶工作。
讓關懷真正走進學生心里
合陽縣第三小學是位于縣城以北的一所公辦小學,該校農村住校學生較多,達373人,占在校學生總數的八分之一,且年齡普遍較小,父母多數在外務工,日常生活缺乏專人照料。
面對這一現實情況,校長張增彬提出“做真教育扶貧,把教育扶貧做真”的幫扶理念,在學校保育部建立“留守兒童關愛室”,配有專門的電腦和攝像頭,方便學生和家長進行日常的情感交流。同時,以2—3個學生宿舍為單位,安排一名保育老師,與學生結成校內生活幫扶對子,照顧學生們的生活起居并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和扶助。學校向全體保育教師提出了“做老師式的媽媽,做媽媽式的老師”的工作要求,讓宿舍真正成為孩子們的第二個家。
保育老師王俠告訴記者,他幫扶的一個學生,父親常年在國外打工,有一天晚上很想孩子,一定要和孩子進行視頻聊天,看看孩子,但是他所工作的地方網絡很差,根本沒辦法進行視頻,于是王俠老師就主動拿出自己的手機,錄了一段孩子在宿舍的視頻,發給這位父親,那時已經快凌晨1點鐘了,王俠老師直到把視頻完全傳到對方手機上后,才回到自己的宿舍睡下。幫扶老師對孩子的情感、心智給予充分的關注和呵護,避免孩子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而產生自卑心理,保證了孩子能夠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當前的生活。
對貧困學生心理建設的關注和聚焦,是合陽縣教師結對幫扶工作的一個重點,同時也是教育扶貧工作的亮點之一。合陽縣教育局在基層學校建立心理咨詢室,聘請專兼職教師作為“愛心媽媽”,對貧困學生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包括“生活引導、學業輔導、心理疏導”三個層面的結對幫扶。
同時,在全縣中小學通過開展“一周一次親情電話或視頻、一月一次感恩心靈交流、一季度一次愛心交流活動、一學期一次見面、一年一次評選”活動,讓貧困學生從內心深處得到關愛和溫暖。自活動開展以來,7849名建檔立卡貧困生開展親情電話或視頻9萬人次、感恩心靈交流7000余次、愛心交流活動3100余次,切實幫助貧困學生克服情感態度方面的困難,促進心智情感健康發展,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帶你一起領略世界的遼闊和精彩
“品質教育”,是合陽縣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辛曉玲提到的最多的字眼,在她看來,教育的品質不僅體現在主要科目的教學質量上,還應體現在學生德智體美各個層面的綜合發展上。同樣,教育幫扶的品質也不應只表現在對貧困學生生活、學業的幫扶,還要在幫扶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對其特長的發現和培養,讓貧困孩子變得更加自信和開朗,以陽光的心態面對生活,走向更遼闊的世界。
2017年9月,合陽縣青少年活動中心進行科普周活動,邀請坊鎮少年宮34名貧困學生與他們的結對幫扶老師共同走進渭北植物園,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2017年12月19日,該中心組織城區三所初中百名貧困生,走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研學旅行”暨學習交流活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自立自強、奮發進取的信心。
此外,每學期報名時,該中心的教學老師都會詳細了解本班級或本組貧困生的家庭情況,向他們的父母講解教育扶貧政策,同時適當減免貧困學員的培訓費用,認真進行課程教授,幫助學生掌握一技之長。
“聽孩子說,學校為他們準備了專門的舞蹈和繪畫教室,晚飯后,有專業的老師教他們跳舞、畫畫,現在咱們農村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樣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了。”當談到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狀況時,來自合陽縣孟莊村的一位家長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我在縣城飯店里打工的時候,就羨慕城里的孩子能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現在我娃在家門口的學校里就有這樣的機會,心里真是特別高興。”
這位家長口中的“家門口的學校”,就是位于合陽縣路井鎮孟莊村的孟莊九年制學校。該校在校學生總數372人,建檔立卡學生占近三分之一,達107人,學生幾乎都是來自農村家庭,父母多數以務農為業。學校規定每天下午4點20放學,而這個時間里多數學生家長正在田間耕作,孩子回家后沒有人照看,父母一般要到晚上才能回來,回家后往往已經是筋疲力盡,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跟孩子進行更多的溝通和交流,而學校的孩子普遍年齡較小,本能地希望得到長輩的陪伴和愛護,渴望將自己的煩惱和快樂與父母分享。這一現實存在的矛盾,成為學校面臨的一大難題。
對此,該校校長車紅星和全校教職工進行了深入商討,最終提出和制訂了一個“晚餐80分鐘”的計劃。在全校成立五大興趣社團,涵蓋閱讀、聲樂、繪畫、足球、籃球五個方面,在每天晚飯后安排骨干教師為學生提供面對面輔導,挖掘貧困孩子的興趣愛好并加以培養,拓寬了幫扶的層面和內容,提升了教育品質,帶領孩子走進更加遼闊的世界,感受到生活的精彩和精神的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