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老師,是您教會了我看書寫字。”“我的孩子會叫爸爸了,感謝您讓我在有生之年聽到渴望了11年的聲音!”這些年,每一封學生和家長的來信,黨紅妮都像寶貝一樣珍藏著。

黨紅妮所在的商洛市特殊教育學校,現有140多名聽障、智障學生,他們來自全市6縣1區的貧困家庭。這些孩子穿衣脫鞋、說話識字,都要老師從零開始手把手去教。所以,在黨紅妮看來,比起鮮花和榮譽,學生的進步才是最珍貴的教師節禮物。

當老師也當媽媽

1999年,做了5年小學老師的黨紅妮,因教學能力強,來到師資短缺的特殊學校“支援”。

站上講臺,面對這些孩子,黨紅妮有些手足無措。雖然自學了比磚頭還厚的《中國手語》教材,可是打手語學生看不懂,說話學生聽不到,別說完成教學任務,基本的交流都成問題。那段時間,她嘴角起泡、潰爛了整整一個月。

然而,那一雙雙清亮的眼睛、一張張無邪的笑臉,讓她留了下來。黨紅妮暗下決心,她要讓這些折翼的天使重新飛翔。從那以后,她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細心呵護著這群學生。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她手把手教他們洗臉刷牙、穿衣戴帽;學生腿腳不靈便,她扶著上廁所、攙著做康復訓練;學生生病,她第一時間帶去求醫問藥、悉心護理;學生家庭貧困,她千方百計尋求資助,解其燃眉之急。

2015年10月的一天,學生小米突發疾病。黨紅妮聞訊趕到時,小米眼神呆滯,頭一直往左邊抽。她一邊給120打電話,一邊給小米掐人中、掐手心、掐腳心搶救。到了醫院,她又墊付醫藥費,陪小米抽血、化驗、做CT。檢查中,小米吐得厲害,為了不弄臟醫療器械,她用手直接去接孩子的嘔吐物。等小米病情穩定蘇醒過來,黑溜溜的眼睛看向她,那一刻,黨紅妮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學生小卓有疝氣,家里沒錢做手術,一直用一個自制的布兜兜著,每次犯病,疼得走路一瘸一拐。黨紅妮跑到小卓老家家訪,了解孩子的病情和家庭情況。回來后,她發動自己的人脈聯系愛心人士,為小卓籌到醫療費,幫他完成了手術。

24載從教路,14年特教情。黨紅妮中途回到過原來就職的普通學校,面對心智正常的孩子,她的教學如魚得水,也有更多時間留給自己和家人。但她總覺得心里有放不下的牽掛和未完成的使命,不顧親友勸說,又回歸到特教崗位。她說,“總覺得有一種力量無形中推動著我去做這個事”。

耐心施肥靜待花開

特殊教育是“慢”的藝術。一個對普通孩子來說很簡單的技能,到殘障孩子這里,往往需要老師花費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才能看到極其緩慢、細微的進步。黨紅妮從不氣餒:“只要施肥澆水,耐心等待,總能看到每一朵花獨特的綻放姿態。”

小坡剛入學時,口齒不清、走路搖搖晃晃、隨時都可能摔倒。了解到他是由于先天性小腦發育不足,導致智力障礙并伴有肢體障礙,黨紅妮查閱書籍,請教同行,為小坡制定了周密的康復計劃,從課堂、生活對他進行全方位的康復訓練。

一開始,黨紅妮把小坡的座位安排在教室門口,方便他出入。課余時間,她帶小坡去操場,訓練他站、走、跑,和他做一些拋接玩具球的游戲,幫助他掌握身體平衡能力。等小坡腿部力量增強后,黨紅妮又把他的座位調到教室中間,并有意讓他打掃衛生、幫忙拿取東西,逐步提高他的訓練難度。

為了能讓小坡學會說話,黨紅妮用夸張的口型示范,讓他摸自己的喉嚨感受聲帶的震動,摸著鼻子、吹著紙條,感受說話時氣息的流動,就這樣,幾十遍、上百遍地反復訓練。接著,是單個字、雙音節詞的填空訓練:黨紅妮說“桌”,讓他跟著說“子”,或者讓他說“桌”,黨紅妮說“子”,直到他能完整地說出一個詞語。

有耐心就有教育,有教育就有改變。經過五年的反復訓練,如今的小坡,走得穩,跳、跨、快速跑都不成問題,還可以和同學一起打籃球。他不但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還經常擦黑板、拖地板,幫其他同學提褲子、拉拉鏈,儼然成了同學們的大哥哥。

班里十幾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情況都各不相同。黨紅妮對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身體狀況都了如指掌,每一個孩子,她都有針對性地制訂個別化的教學方案,耐心關注,傾情投入。“小步子大循環,簡單的事不斷重復著做,就能實現螺旋上升式成長。”

他們有尊嚴地活著

“有愛無礙,有教無類。”在黨紅妮看來,特殊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殘障孩子融入社會,有尊嚴、有質量地生活。

小新是自閉癥兒童。針對他的情況,黨紅妮查閱資料,加入“特教廣場”微信社群,鉆研自閉癥學生的教育之道。經過摸索,她發現編寫社交故事的教育方法最適合小新。于是,每次和小新交流,她都拍拍小新的肩膀,看著他的眼睛,用第一人稱、現在時態、正面內容和他說。

比如,要勸小新回座位,黨紅妮就對他說:“上課了,同學們都安靜地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我也應該安靜地坐在座位上聽老師講課。這樣老師會表揚我的,說我是個好學生。”這種正面引導對小新很奏效,師生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順暢,小新也找到了交往的安全感,下課總喜歡去黨紅妮的辦公室坐一坐。

在對小新的觀察中,黨紅妮發現他對色彩敏感,喜歡畫畫。只要有一張紙、一支筆,他就能坐下來畫一節課。于是,黨紅妮讓他參加書畫興趣小組。由于構圖新穎、色彩絢麗、充滿想象,小新的畫作還參加了陜西省特殊教育學校學生素質綜合展示。尤為令人驚喜的是,這個幾乎不開口說話的孩子,在繪畫過程中,開始說“老師,紅色”等一些簡單詞語,表達自己的訴求。

“感謝老師培養了我的孩子,挽救了我們的家。”小新的媽媽留著淚說,孩子被診斷出自閉癥后,老公要和她離婚,家里老人也勸她遺棄孩子。如今,看到孩子變化這么大,家人態度轉變了,老公也不提離婚了。

教室里坐著的每一個孩子,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黨紅妮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責任。為了幫學生自立,在黨紅妮的主導下,學校相繼開設了十字繡、縫紉、家政等課程。她還經常帶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通過校外實踐基地、校企合作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啟蒙。

如今,黨紅妮教過的學生,有的進入更高學府繼續深造,有的走上了工作崗位。他們不時在朋友圈分享生活,曬出自己親手繪出的廣告海報、設計加工的首飾成品。看到昔日學生自立自強,黨紅妮總會第一時間為他們點贊加油。

今年8月,黨紅妮當選第九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泰戈爾說過,生命,因為付出了愛而更加富足。”黨紅妮說:“我愿意把這種幸福感一直延續下去,為殘障孩子驅除陰霾,撐起一片晴空,讓他們的生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展。”

(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陜西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