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兒童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是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開始從家庭走向社會的轉折時期,但同時也是孩子們心理發生急劇變化的一個關鍵時期,是大部分青春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危險時期。在這段時期,如果這些危險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解決,就會嚴重影響到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在經濟和物質高速發展的今天,家長、學校和社會各方應對青春期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盡早識別并給予及時的心理干預,這對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下面是幾種青春期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及預防和解決方法。
一、厭學心理
厭學是指青春期孩子在主觀上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從而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情緒和冷漠態度,并在客觀上明顯表現出負面情緒和厭學行為。曾有調查發現:我國有46%的青春期孩子對學習曾有過缺乏興趣的表現。
導致青少年厭學的原因
1.學習負擔過重。青春期孩子的學習負擔過重,容易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若家長不能及時給青春期孩子以正確的引導,他們就會認為學習太苦了,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極易造成厭學心理。
2.家長對青春期孩子不切實際的要求。許多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用“神童”的標準要求他們,強迫他們學外語、背詩詞、彈鋼琴等等,若孩子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有些家長就會簡單粗暴地斥責甚至懲罰,并不顧及孩子的感受,也沒有及時采取正確的方法予以幫助。如此反復,只能使孩子產生害怕失敗的心理,不僅心靈受到了極大傷害,也造成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對學習產生反感甚或與家長對抗,極可能會以一種逆反的行為報復父母的“不公正”,這也是一種厭學心理的表現。
3.家長對孩子要求過低或放縱。家長因整日忙于自己的工作或生意而忽視了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希望得到家長的幫助時,家長卻對孩子的學習報以“差不多就行”“過得去就行”的過低要求,采取聽之任之的“放縱式”管理,使孩子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和動力,隨之而來就會造成孩子厭學。
4.不和諧的家庭環境。生活在一個經常發生糾紛的家庭,孩子常常會心事重重,無力顧及功課。青春期的孩子,心智發育尚未成熟,社會適應能力差,缺乏對社會繁雜問題正確處理的能力。當面對困難感到自己很無助、很無能時,極易產生不良情緒,從而自暴自棄,產生厭學心理。
另外,有些孩子的父母離異或外出打工,這些單親家庭的孩子或留守兒童,因長期得不到來自父母溫暖的呵護和及時的教育,對學習沒有了積極性和興趣,內心極度壓抑,很多孩子會自我放任,沒有了上進、進取的動力,從而產生厭學心理,甚至逃學。
如何改變厭學心理
1.鼓勵、贊美、獎勵。當孩子學習成績沒有達到家長的預期目標時,家長應多鼓勵孩子,并幫助孩子分析、查找成績下降的原因,鼓勵他們“你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獲。”當孩子的成績稍有進步,家長應及時給予贊美“孩子,你是最棒的!繼續加油!”每當孩子學習或完成作業時,家長可適時予以贊美和鼓勵,甚至可以給予適度獎勵。
2.建立孩子學習信心。很多孩子不愛學習的真實原因是學習成績比較差、跟不上老師上課的節奏和進度,從而造成不愛學習、對學習沒了興趣這樣的惡性循環。這時,家長千萬不要過于心急,更不能簡單粗暴地譴責、諷刺或把孩子與其他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作對比。家長應正視孩子的能力,并幫助孩子仔細分析自身的不足,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努力學習的信心。家長應允許孩子在努力提高學習成績時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孩子成績有提高時,家長應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只要家長面對孩子成績下降時能冷靜并加以正確引導,就能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使學習成績得以逐漸提高。
3.尊重孩子的興趣。現在很多家長把孩子的雙休日、節假日都安排得滿滿的,奧數、奧語、鋼琴、舞蹈等,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無事不通、無事不能的“超人”,卻從不顧及孩子自己的感受,使孩子學得非常辛苦,反而沒了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當家長觀察到孩子對某方面感興趣時,家長可根據孩子的興趣有意識、有選擇地對孩子進行培養,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二、考試焦慮心理
考試焦慮是指青春期孩子,由于精神壓力過大,考試時無法發揮正常水平,從而導致成績不良,繼而又因成績不佳加重精神壓力所引發的一系列考試焦慮現象。有一些青少年,越是面對重要的考試,精神越高度緊張,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嚴重者甚至導致厭食、注意力及記憶力下降、失眠、焦慮等異常緊張的不良情緒。
如何減輕考試焦慮
1.要正確評價考試,考前做好充分準備。有考試焦慮的青春期孩子,可在考前有意識地進行自信訓練,提醒自己要以平常心態對待考試。
2.積極的心理暗示。有考試焦慮的青春期孩子在考試前幾分鐘,為了能更快地進入考試狀態,不妨試試將兩手重疊在試卷上,向自己暗示:“這次考試我一定能成功”“我已經準備差不多了,肯定沒問題”“我覺得很放松,很平靜”等,以這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方法,幫助自己平安度過考試。
3.保證充足的睡眠。青春期孩子應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每晚最好在十點半前休息,以保證有充足的睡眠。
4.聽音樂。當學習時間過長或精神有些緊張時,青春期孩子可以安靜地聽聽音樂,尤其是聽輕音樂,以調整緊張的情緒,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5.深呼吸,平靜情緒。深呼吸是調整情緒的一種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操作方法:1吸2等3呼;要領:首先是緩慢、有節奏地吸氣;其次是緩慢、有節奏地吸氣后,屏住呼吸1—2秒鐘,再張開口,緩慢、有節奏地呼氣。
6.家長及老師不要過度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應多給他們以鼓勵和支持,要善于表揚孩子,優秀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
三、人際交往困惑

交往困惑
隨著青春期孩子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的增強,青春期孩子與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密切。他們渴望獨立,建立屬于自己的朋友圈,參與社會活動,發展親密的伙伴,這也是青春期孩子的一種精神需要。
青春期孩子一方面希望獨立,渴望走出家庭,擺脫目前這種依賴父母生活的現狀,建立屬于自己的伙伴關系和相對自由、獨立的生活空間;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不想吃苦、害怕挫折、恐懼失敗。
有些青春期孩子不擅長處理人際關系,常因與人交往過于敏感、膽怯,出現人際交往困難而深感困惑。如有些青春期孩子害怕與人交往,喜歡獨處、沒有朋友、對周圍人的評價太過敏感,常常出現人際關系不融洽、緊張,甚至產生孤獨、焦慮、抑郁、偏執、敵對等不良心理;還有部分孩子不愿意主動與家長溝通、交流,有事也總憋在心里。這些人際交往的不良狀態使這部分青春期孩子感到困惑,也極大地制約了他們的發展和進步,需引起家長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并應及時加以心理干預和正確引導。
交往恐懼
人際交往恐懼也是青春期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表現為一些青春期孩子見到異性時表情不自然、感到臉紅,怕跟人目光對視或怕被別人目光注視;還有一些青春期孩子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總是用眼睛余光看人或看別人的敏感部位,同時又覺得別人能看出自己的表情變化和窘態,能洞察到自己的內心想法等。于是,越發不愿意和人打交道,總是主動避開他人,不與他人說話交流,即使內心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癥狀“丟人”難以啟齒而不敢向家長求助或前去就醫。這種因對人際交往有恐懼心理,使部分青春期孩子有意回避與人交往,害怕與人交往,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精神也受到了極大地傷害,通常表現為自卑、煩躁、過分在意他人評價、容易受到傷害、虛榮心強、怕丟面子等。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通常要到參加工作之后,感到實在無法忍受癥狀困擾才去尋求治療,但往往卻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所以,在此提醒家長,關注青春期孩子的人際交往非常重要。
改善人際交往的方法
1.家長、老師或心理工作者應幫助青春期孩子建立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和態度,糾正一些不恰當的認知,引導青春期孩子客觀分析自己的現狀,學會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有缺點、有失敗,允許發生丟面子的事情;告訴他們,完美的人不存在,不要過分苛求自己,也不要對外界、對他人寄托過多過高的期望和幻想;教會他們在行動和實踐中增強自信心。
2.青春期孩子自己應該學會接納自己,善于正確地評價自己,學會通過別人來進一步認識自己并愉悅地接納自己;及時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極的想法與行為;要學會尊重別人、欣賞別人、善于觀察別人,能客觀地了解他人,關心他人,與他人進行積極的溝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家長和老師應鼓勵青春期孩子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提高自己的人際溝通技巧,要有禮有節地與人交往。
4.患有交往恐懼癥的青春期孩子應盡早到醫院就診,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
四、不良情緒
青春期正是青少年個體發育較快,身心變化劇烈的時期,在其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中,自我意識逐漸提高,漸漸感受到了家庭、學校和社會所寄予的期望,漸漸意識到了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也感受到了來自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所帶來的壓力。這些壓力若不能得到很好的釋放,就會由此產生各類情緒問題。青春期孩子常見的情緒問題主要有情緒不穩定、恐懼、抑郁、焦慮、憤怒、羞怯等。
處在12歲到18歲這個時期的孩子,有的時候很乖,有的時候卻比較逆反,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一些行為問題或者心理問題。有些問題會隨著孩子的成長或在孩子度過青春期后自然消失,不復存在,但有些問題,若家長不及時干預、糾正,可能會伴隨他們一生,甚至會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健康。
抑郁癥傾向
青春期孩子心理問題中最常見最典型的是青少年抑郁癥,因為由其導致的自殺和自我傷害可給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和損失。
在一段時間里,如果孩子出現:心情不愉快、高興不起來、對平時感興趣的事情突然變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腦子變得遲鈍、注意力難專注集中、記憶減退、學習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人變得“懶”了,對學習成績下降感覺無所謂甚至厭學;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甚至感到活著沒意義、產生輕生的念頭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以防進一步發展成抑郁癥。
如何調整不良情緒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也會出現一些不良情緒,但大部分人是一過性的,會很快采取積極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緒、克服各種困難。建議青少年朋友,及時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出現不良情緒時,可以通過控制和宣泄兩種途徑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情緒的宣泄要做到有理、有度,既不損害他人,也不損害自己,青少年朋友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幫助自己調整情緒:
1.家長和老師應幫助青少年分析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繼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改善情緒。
2.合理宣泄情緒。是指青春期孩子在情緒不良時,可在適當的場合、用適當的方式,來排解不良情緒,合理宣泄可以防止不良情緒對人體的危害。具體方式為:適度地哭一場、向親朋好友傾訴、進行適當的運動等。
3.轉移注意力。是指把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這樣就可以使人從消極情緒中解脫出來,盡快改善自身不良情緒,重新建立積極、愉快的情緒。
4.積極的心理暗示。青春期孩子可通過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如暗示自己“我不是最好的,但我是唯一的,我愛我自己”“我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可以改變我的心情等”;也可通過名人名言、警句或英雄人物來進行自我激勵,能夠有效地調控情緒。
5.音樂療法。青春期孩子可通過聆聽、演唱或演奏樂器幫助自己放松心情,以促進、改善自身情緒。
6.當自己不能有效調整不良情緒或患有抑郁癥時,應及早求助于專科醫生,通過專業的調整與治療,緩解不良情緒。

責任編輯:陜西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