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每天能聽到孩子朗朗的讀書聲,我吃的苦都值了!”說這話的是西安博達小學董事長師新民,面色黝黑、衣著不光鮮的他看上去并不像一個董事長,但他說出的每句話卻是那么擲地有聲:“這里的學生雖然都是農民工的子弟,這里的教師雖然不是名牌高校的畢業生,但是他們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從未感覺到低人一等;我們不是名校,但是我們愿意擔當社會責任,愿意為孩子教授知識,愿意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西安未央博達小學董事長師新民

家與校——心靈相通的彩虹

從2008年師新民等人投資400萬元在未央區徐家灣街道辦袁雒村創辦未央區博達農民工子弟小學,迄今已有十年的辦學歷程。學校解決了周邊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無處上學的實際困難。被農民工子弟親切地稱為“保姆式學校”。師新民說:我這學校,管吃管穿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學生能學到知識,這是我最大的滿足。

老實做人,誠實做事,愛和尊重是教育的本質。2018年4月的一個早晨,雨下的特別大,一位家長騎著電動三輪車,拉著一車子菜來到學校,這時候學生已經上課有半個小時,家長從車上蔬菜竹筐的縫隙里拉出了孩子,站在大門口的師新民走上前去問:干啥的?學生家長說:老師不好意思,早上本來想著到批發市場拉了菜然后送孩子上學,沒想到雨下得越來越大,路上又堵車,所以送娃上學就晚了。看著渾身濕漉漉的父子倆,師新民趕緊安排保安把學生接到辦公室,通知班主任老師給孩子換衣服去上課。然后讓家長把滿載著蔬菜的三輪車開到學校的院子里,安排人把車上的菜搬進了廚房,一頭霧水的家長不知道要受到怎樣的懲罰。師新民問家長:你批發的這一車菜花了多錢?家長說:大概四百塊。師新民說你把批發蔬菜的賬單給我。他接過賬單轉手交給了學校后勤負責采購的工作人員,“這些菜咱們要了,下這么大的雨,都這個點了他把菜賣給誰去?你在這個錢數的基礎上加上兩百元給家長,不能讓家長吃虧。說完這些話,師新民就走了,只留下了不知所措的家長站在那里……后來這位家長和師新民成了朋友。有一次聊天,家長笑著說:當時我以為師老師要沒收我的菜呢,沒有想到他是這樣的一個老師。

學生與教師——親似父母的真情

博達小學的學生不僅僅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有不少孩子是單親家庭,有些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師新民愛生如子,有些孩子親切地稱他為“師爸爸”。有一個男孩父母離異,寄宿在學校,他從不愿意在宿舍里睡覺,說他只有和師老師在一起才能睡得著,整整一個學期,師新民陪著學生晚上寫作業、講故事,直到孩子適應了學校的生活回到宿舍過上集體生活。如今這個學生已經在一所重點中學上學,時不時的給師新民發微信交流他的生活學習情況。師新民這樣做,博達的老師也是這樣做的,白天上課,晚上給學生輔導作業,換洗衣服。學生和老師的感情甚至超過了和父母的感情,見不到父母孩子們不著急,要是見不到老師,那可是天大的事。師新民說,我們的家長大多是“騎電動車”的,他們許多是孩子爺爺奶奶級的人,和許多學生父母一樣,文化水平低,有的還不識字,他們把孩子寄宿在學校,就是把孩子交給了我們,我們教不好就對不起學生家長的囑托。“我們博達的孩子懂禮貌,我們博達的孩子愛學習”,這個話語師新民在不同的場合說,他的心里充滿了自豪,裝滿了對這些農民工子弟學生的愛。

目前,博達小學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優秀的管理團隊和優秀、穩定、實干的教師團隊,全校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學風、教風、校風。

西安市浐灞教育局局長楊振宇看望留守兒童

關愛與責任——讓孩子上好學

在師新民的眼里,博達的學生苦,博達的學生家長苦,博達的老師苦,但他從不說自己苦。為解決西安市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實問題,西安進行大學區管理制。有一次開大學區會,有大學區成員校的校長認為博達小學的學生成績拖了整個大學區的“后腿”,頗為不滿。師新民當時就拍案而起:你說我們拖了大學區的‘后腿’,我還覺得我為大學區做貢獻了,為未央教育的發展做貢獻了,開學的時候,有十多個孩子你們這個不要,那個不要,嫌這些孩子成績差,我收到我們學校,讓孩子有學上,我覺得我做的是大貢獻,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師新民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教師還是家長,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作為校長不但要有管理的藝術,首先應當具有一個知識分子的擔當,我的文化水平雖然不高,但我知道“愛”人是基本的準則,尊重是凝聚力量的寶典,只有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十年前,師新民面對記者的采訪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要害一個人,你就讓他去辦學校。這句話放在現在可能有人不屑一顧,因為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上學難”是突出的問題之一,大大小小的學校都變得炙手可熱起來,校長更是了不起的人物。可是在2008年,博達農民工子弟學校遇到的是20個學生,10余名老師的尷尬局面,直到2011年才慢慢發展到了200余人。從2012年到2016年4年間,學校從200余人逐年增加至500余人,年均增加50-60人,并初步形成了每個年級2個平行班,6個年級、12個班的完整小規模學校。師新民說,從2016年秋季起,學校在整體管理和教學管理上投入了更多精力,就是希望學校不僅滿足農民工子弟上學基本要求,我們還要滿足學生優質教育的渴望。“我們不多收一分錢,不收什么建校費、資助費,只要有孩子愿意到我們這里來上學,我們都歡迎”。

愛心與資助——繪就美好的藍圖

一所民辦學校的發展,離不開黨和政府、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和關注,未央教育局領導班子傾力為學校的穩定和發展進行指導和幫助。浐灞管委會教育局局長楊振宇、浐灞管委會邢副書記、浐灞管委會濕地園辦李良主任對學校的發展給予了長期的關懷和支持,楊振宇局長每年都會資助困難學生,被資助過的李欣陽說:每一年開學我都會收到一份禮物,嶄新的書包和學習用具,讓我非常的開心,我和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年齡大了,行動不便,多虧了這些好心人給我這么多的幫助。濕地園辦李良主任在去年大雪期間,組織人力物力為學校鏟除積雪,保證孩子正常上課。楊振宇局長多次表示:我們應該密切關注留守兒童、增強情感投資。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老師就是他們全權負責的“父母”。除了開展學習輔導、思想教育、生活服務等之外,也要關注他們的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交流感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親近他們、產生信任。讓孩子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增強教育實效性。

用雙手傳遞溫暖,以愛心構筑和諧。每年六一兒童節,愛心企業和人士在百忙中都會給孩子們帶去禮物,送上節日的祝福。用愛心、耐心去呵護一顆顆需要愛心滋潤的心靈。師新民感謝各級領導以及社會各界對學生的關愛和對學校發展的關注。

西安市未央區教育局副局長楊永望在博達小學檢查指導

博達小學為順應大西安建設發展形勢,切實解決農民工子弟上學難的問題,學校多年來免試入學接收片區學生,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解決上學難的問題,為社會穩定和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奉獻力量,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師新民分析說,根據近年來周圍人口增長變化,每年增加70余名學生的速度預算,預計到2020年在校學生將達到840人,教學班可達到19個;到2023年,學生預計可達1050人,24個教學班;到2030年,教學班達到35個,學生會達到1540人。學校發展成為規模中等、設施完善的現代化學校。同時,學校為滿足轄區群眾對初中教育的需求,擬籌設初中部,招生規模為6個教學班。

擴大辦學規模,這是一個美好的藍圖。從2016年開始,他一直在為這個目標奔走呼吁。上級主管部門未央區教育局和浐灞管委會大力支持,各級領導多次進行現場調研,但是用地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師新民不放棄努力,他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況且教育是民生大事,辦人民滿意教育是各級政府的神圣使命之一,這美好的愿望一定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