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在鄉土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7月3日上午,在2018職業教育與城市發展高層對話會上,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陳昌智說,職業院校要發揮人才優勢,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據了解,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的教授們,每年有120個工作日在田間地頭進行教學科研,帶領學生把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在此,我向他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陳昌智在開幕式上作主旨講話

當天,以“鄉村振興與人才培養”為主題的2018職業教育與城市發展高層對話會在楊凌示范區舉行,陳昌智出席并作題為《聚焦人才培養 助力鄉村振興》的主旨講話。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郭大為出席開幕式,省教育廳副廳長劉建林、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趙曼分別致辭,省政協副主席、省中華職業教育社主任李冬玉和楊凌示范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李九紅分別作主旨發言。

開幕式上,陳昌智向楊凌示范區管委會授“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示范區”銅牌,中華職業教育社黨組書記、總干事方乃純向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授“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示范校”銅牌。來自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的6位專家分別作了主題報告,與會專家學者和行業代表還分專題進行了論壇交流。

楊凌示范區、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分別被授予“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示范區”“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示范校”銅牌

職業教育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擔當新使命、實現新作為?在主旨發言中,李冬玉指出要充分發揮基層職教力量的作用。“陜西有10所市級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近10萬余人,縣級職教中心近100所,在校生11萬人,占全省中職總數的67%。”李冬玉說,市、縣兩級職教中心應當主動作為,發揮骨干作用,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當然,省屬各職業院校也要結合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共同努力、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在新時代實現新作為。”

“我國農村人才培養存在著不合理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翁鳴在主題報告中指出,地方院校(特別是應用型大學)在師資力量、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社會實踐等方面,與鄉村振興目標和農村需求現實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地方中等階段教育(特別是縣級高中),缺乏農業科普知識和鄉村振興內容,往往強調考上大學跳出農村,實際上大多數農村高中生畢業后返鄉工作,如果沒有專業知識,很難在農村發揮作用,造成農村青年人流失。”

對此,他建議,教育部門要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根據中央的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地方性大學(特別是應用型大學)要調整學科專業方向設置,提高開門辦學理念,增加農業和農業經濟類實用性課程,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強師生為“三農”服務意識。“地方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要增設實用性農業技術和農業經濟課程,為鄉村振興培養農村青年人。”

2018職業教育與城市發展高層對話會專題論壇

職業院校是培育鄉村各業人才的重要陣地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暉認為,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喜大于憂,任重道遠。“必須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使其主動服務鄉村振興。”邢暉建議,要建立高等職業教育引領、縣級職教中心為主陣地,鄉校和各類培訓基地參與,覆蓋市、縣、鄉、村的職教培訓體系。

“生源地和就業地的分布決定了職業教育在鄉土人才的培養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陳昌智在主旨講話中強調,職業院校是培育鄉村各業人才的重要陣地,也是開展終身教育的重要平臺。“職業院校要發揮人才優勢,突出教育特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他要求,首先,要辦“融合型”職業教育,利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特點為農業產業“播種培育”。一是產教融合要落腳到村,下得去,到村域去“播種”;二是產教融合要敞開校門,進得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幫助農民提高思想文化水平、實用技術知識和自我發展能力;三是產教融合要以產業為導向,融得好:推進專業與產業的融合,緊跟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建立對接產業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專業設置與產業同步規劃,課程內容圍繞產業需求共同開發,更好地將教學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其次,要辦“服務型”職業教育,在促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中“深耕細作”。一是為壯大鄉村產業提供服務,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二是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服務,推動鄉村文化發展;三是為鄉村振興隊伍建設提供服務,培育新時代的新型農民。最后,要辦“創新型”職業教育,在促進鄉村振興中“導航引領”。一是在政策上創新,切實扶持農業職業院校發展:啟動實施農業職業院校發展計劃,建議在國家和省級財政分設專項基金,重點支持一批國家和省級農業職業院校,打造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二是在招生制度上創新,拓寬招生渠道:給青年農民打開學習的大門,讓他們獲得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涉農專業的學習機會,成長為鄉村振興的骨干;三是在辦學理念上創新,人才培養從注重單項技能向人的可持續發展轉變:瞄準農業產業鏈的中、高端技術人才方向辦學,使學校不僅是學農、愛農、興農高素質人才的搖籃,也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孵化器、未來家庭農場主的培養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