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優秀的教師很多,尤其是青年教師很有想法,學校要在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凝聚智慧的光亮,照亮他們的成長之路,也為學校發展增添源源不斷的動力。”陜西省大荔縣城關中學校長潘增潮說,而如何才能凝聚教師們智慧的光亮呢?潘增潮開門見山地告訴記者,發揮教研的作用,讓教師們“自由”“民主”地教研,享受其中的樂趣。

一個課堂觀察亮表的不同版本

在大荔城關中學沒有任何名目的學科節、教研節,只有常規的集體備課、同課異構等活動,“或許在別人看來我們的教研沒有什么特色,我們就是將常規的教研工作做實做細了而已。在常規的活動中,各科教師都能在規定動作下,結合學科教學特點開展自選動作。”主管教學的副校長董紅武說。

規定動作加自選動作是怎樣在教研中運用的呢?在大荔城關中學同課異構活動中,一張小小的課堂觀察量表就生動詮釋了規定加自選“和而不同”的魅力。同課異構是大荔城關中學每學期每位教師都參與其中的教研活動,為了方便教師聽評課,學校設置了《課堂教學評價量化表》分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總體評價四項,前三項還有具體的子項目,如占50分的教學設計一項就分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和形成性檢測五小項。

雖然教學評價的項目已經分得很細致,但好學的教師們在使用全校統一制定的《課堂教學評價量化表》的過程中,紛紛覺得還“不過癮”,還想再通過一個評價表來表達自己對這堂課更多的感受和想法,于是教師們“各顯身手”,自主地制定了本學科的附加評價表。如語文學科增加了精彩片段展示記錄表,方便教師們記錄課堂的精彩片段和美點賞析。“如果我們發現大家對一堂課的精彩片段記錄的都一樣,我們就會分析為什么這個片段會很精彩,當然也會記錄不同,我們就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各自眼中的精彩,取長補短,進而提高自身水平。”語文教研組長康亞麗說。

化學教師王軍認為課堂觀察不應該光看教師如何教,還應觀察學生學得如何,在他的帶領下化學學科組的教師們制定了四份不同的評價記錄表:同課異構學生活動詳實記錄表、教師課堂流程詳實記錄表、同課異構觀察量表、學生課后檢測表。聽課教師分四組對課堂進行觀察評價,于是一堂化學課被聽課教師們像“解剖麻雀”一樣對待,大到精彩教學環節的詳細記錄,小到導課用了幾分鐘,學生討論是否落實,討論的程度如何,都被一一記錄。學校教師通過統計分析各個老師對課堂的觀察評價進而凝聚集體的智慧,改進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水平。

不同版本的課堂觀察表是大荔城關中學民主教研的一個縮影。從教32年的潘增潮,歷任5所學校的校長,他深知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教師,而教師成長的關鍵則在教研,他說:“我們經常說在課堂上教師要相信學生,讓他們多動手動腦,其實在教學研究上學校更要多相信教師,只要教師們統一思想,確定所要達成的方向目標,校長做的只有給教師提供恰當的服務和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勇敢地做,他們會選擇自身適合的途徑到達目的地,在輕松愉悅的教研環境下更能發揮教師們的潛質和智慧。”

直面問題,智慧眾籌

“我們保留課改初期學校創設的三步八段兩重心課堂教學模式的優點,突出目標教學和當堂檢測,教學環節的設計讓教師們根據學情班情自由靈活制定,但課堂教學必須圍繞課標開展。”董紅武說。依據課程標準進行教學,是大荔城關中學教師們謹遵的鐵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卻出現了問題。

數學教師智新艷和同事們就遇到了這樣的困惑,八年級上學期的幾何課上學習了等腰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直角三角形30度的性質,學生可以通過此性質反推出相應的知識點,但是反推的知識點是不在八年級的學習范圍內,而被課標歸入到九年級,這樣教師看到學生在做題時沒有使用已有學到的方法逐步推導,而使用反推出來的“超標”內容簡單幾步就推導出來,這樣的情況到底該如何處理呢?類似的問題還涉及其他知識點。

“這些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卻是和課程標準息息相關的問題,如果不管學生這一作業現象,那就有違課標,如果只嚴格要求學生學什么用什么,那就又限制學生思維。”智新艷說。面對這樣的問題,智新艷和數學組的同事們展開了研討,大家又重新學習課標,將每一個教學點對應的課標要求都一一列出,學校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學校又支持他們請教市縣教研員和相關專家。面對這一課標要求和教學應用“沖突”的問題,最后的解決方案是向學生解釋課標要求,在做需要寫證明推導過程的習題時用已學的知識,在做填空、選擇不需要寫過程的習題時靈活處理。在教師們眼中,雖然這樣的結果看似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但是通過自己的學習,同伴之間的研討,向專家的請教,對課標的理解和要求也更深入了,對學生的思維模式也更了解,在以后教學中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問題即課題,大荔城關中學鼓勵教師們結合本校實際,積極申報大荔縣校本研修星級創建項目和校本研修小課題,開展以實際教學問題為課題的研究,“研讀課標與教材體系”“優化‘兩字·一話·一設計’活動”“合理設計作業與科學命制試題”等內容,就是在圍繞當下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轉型所關注的問題展開的研究。為了促進校內教研的有力推進,大荔城關中學正在逐步形成“基于網絡、重在校本、面向全員”的教師研修培訓模式,融合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優質資源支持、工具支持和專家支持,探索形成“互聯網+”背景下彰顯“智慧眾籌”的校本研修與網絡研修運行機制,為此,學校成立22個專業素養提升小組(備課組),引領指導校本研修培訓工作。目前學校已培養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等骨干教師20余人。

在陜西省特級教師、大荔縣教研室科研組組長王英梅老師看來,正是因為大荔城關中學在“大處放手”,給予教師民主自由的教研氛圍,鼓勵教師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師們則在“小處著手”以科學嚴謹的精神認真對待教學問題,全校合力發揮集體的智慧,讓教師成長和學校發展同行并進,形成了良性互動。正如潘增潮所期望的那樣,用教研凝聚更多光亮,激發教師的成長,更激活學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