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幼教工作,要有情懷更要有自信—訪學前教育正高級、特級教師姜西潤
作者:唐李佩
發布時間:2018-05-29 10:50:20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記者:據了解,一些幼兒園在介紹辦學特色時,往往以蒙臺利梭、瑞吉歐等國外教學理念為主,卻很少有幼兒園提到關于中國的學前教育教學理念,對這一現狀您怎么看?我們該如何挖掘和傳承我們本土的學前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
姜西潤:這個問題要歸于學前教育發展理論以及大眾傳媒兩個方面。一方面,蒙臺梭利、瑞吉歐以及華德福教育是國際上比較熱門和成熟學前教學模式。這些課程遵循一定的理論,并且具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較容易博得大眾信服。另一方面,不排除一些幼兒園以這些教育理論為噱頭,抓住家長盲目跟風的心理,吸引家長注意力,從而增加生源。
談起本土的學前教育理念,不得不提的人是“南陳北張”和陶行知,“南陳”指的是陳鶴琴,“北張”指的是張雪門。他們在近現代幼兒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貢獻,其中注重兒童本位、樹立科學的兒童觀以及生活教育的思想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教育的發展。
作為每一名幼教人,我認為應該樹立一種民族自信、專業自信,這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中國自古十分重視嬰幼兒教育,儒家思想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有教無類”思想都在闡述教育的人本思想。直至當代,關于幼教理論研究從未止步。我們應該抓住學前教育的本質,遵循幼兒成長規律,尋找一個突破點一步一個腳印去做。在踏實細致地探索和實踐后,才會誕生真正有分量的東西,這才是屬于自己的。
記者:今年兩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談到“應當明確幼兒園的基本教學模式是游戲模式,不是教學模式。”您認為陳寶生部長提到的“游戲模式”,具體包括哪些內容?要運用好“游戲模式”需要我們幼教教師具備什么素養?
姜西潤:“游戲”是一類行為的總稱,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關于“游戲模式”這一問題,不同研究者因為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也會有不同的答案。從幼兒園游戲的角度出發,我認為“游戲模式”主要包括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積木游戲和規則游戲這四種模式。角色游戲的代表就是娃娃家游戲,幼兒通過想象模仿角色扮演,反映周圍的生活;表演游戲是指幼兒以故事中的角色、情節進行創造性表演的游戲,如木偶戲、故事劇表演等;積木游戲就是幼兒園最常見的建構區游戲;規則游戲是幼兒園教師經常組織幼兒玩的一類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接力賽”和各種棋類游戲等。這些游戲模式不同于教學模式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幼兒喜歡參與、符合幼兒的興趣需要。
幼兒教師運用好“游戲模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有正確的兒童觀,知道什么是幼兒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清楚什么是幼兒最需要的發展經驗、明白什么是幼兒應該享有的權利,這是一切優質教育的前提。其次教師需要掌握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這樣才能夠選擇適合的游戲提供給幼兒,在難度適宜的游戲活動中,幼兒才能夠愉快游戲、獲得發展。最后,教師還需要具備觀察幼兒的能力。在游戲活動中,及時觀察幼兒的游戲狀態評估游戲材料,適時做出調整。
記者:“培育50個省級學前教育課程體系示范基地”是《陜西省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2017—2020年)》“質量提升計劃”之一,請根據您所了解到的情況,談談在這一基地建設的推進中,幼兒園該做好哪些工作來建立特色鮮明、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
姜西潤:陜西省“培育50個省級學前教育課程體系示范基地”目的是引領和帶動各級各類幼兒園立足園所實際,明確育人目標,踐行游戲理念,提升課程質量,推動全省幼兒園課程體系創新與發展。
在談論園本課程之前,我們很有必要弄清楚幾個問題。一方面,園本課程建設不是一蹴而就事,它是一個長期的、需要堅持不懈的過程。另一方面,園本課程建設成果不等同于教材編寫。因為好的課程衡量標準不是有沒有出書,而是它的實踐成效是否有利于幼兒發展、教師發展以及園所質量的整體提升。因此說,創設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需要立足實際、凸顯特點。
幼兒園應該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開展相應的課程實踐,以適合本園的課程為切入點進行開展。如很多大學附屬幼兒園,借助書香校園這一主題,開展閱讀特色的課程建設。我所任教的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現階段正在實踐并初具雛形的是搖籃課程,在課程中滲透了很多紅色教育的內容,通過游戲培養幼兒品質,促進幼兒發展。這一課程依托一保80年的厚重歷史,以“搖籃文化”為支撐,正在不斷摸索和完善。每一學期末,園內組織教師開展專項教研活動,對搖籃課程進行研討,去粗取精,提高課程實效性。
記者:近年來,國家對學前教育的發展投入很多,作為推動學前教育關鍵的教師隊伍建設,但一些幼教教師反映,參加的培訓是有所增加,但日常缺乏幼教專家的教研引領,在一些縣區的教研機構中專業的幼教教研員的職位往往是缺失的,如何在這種情況下提升自我的專業素養。
姜西潤:教師對自己成長的關注和重視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成長環境,希望每個教師都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教師提升自我專業素養,除了教研員的引導,在現今多媒體的時代,有太多選擇。在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通過比較權威的幼教APP、公眾號等網絡途徑,利用碎片化學習時間,養成收藏經典文件、摘抄筆記的習慣,幼教知識會日不見增、月有所長。同時,向身邊的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吸納同事的工作經驗、技巧,學會將繁雜的工作科學有序地開展。工作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就像一本專業教科書,用獨特的眼光去觀察思考,篩選適合自己的吸收學習。最后,對于學習主動性特別強的老師,我建議閱讀專業書籍,這些可以幫助老師系統提升專業知識和自身修養。
記者:“保教合一”是幼兒園教師的工作特點,然而面對一個班里二十多個小孩子們,要處理的瑣碎事物很多,要讓工作干起來輕松愉悅看起來好像很難,往往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在學生、家長、同事眼中,您總是很愉悅,是一位享受著職業幸福的老師,請您分享一下您快樂工作的秘訣。
姜西潤: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兩面性,幼兒教師這一職業也不例外。如果消極對待,你每天看到的只是幼兒的吃喝拉撒和吵吵鬧鬧,只有懈怠和疲倦。如果積極對待,你會享受被幼兒視為權威的神圣和使命,也會發現幼兒身上無窮的樂趣。所以,快樂工作的秘訣就是學會發現幼兒的快樂,享受專業的成長。我們說對教育要有愛,有情懷,其實發現幼兒的快樂,與他們同樂同成長就是對教育的愛,而這種愛是需要智慧的。這種智慧就是在工作中做個有心人,多掌握工作技能、留心發現工作技巧、不斷提升專業素養,這些都會讓工作變得輕松愉快。只有把專業和愛融入教育,才能成就一名幸福的教師。教師幸福快樂,才能教育出快樂開朗的孩子,像這樣溫馨和諧的教育氛圍,誰不享受其中呢?所以說,希望每一位老師既來之則安之,能夠沉下心來,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樂,這樣不知不覺間,就會擁抱職業幸福。
專家簡介:姜西潤,女,研究生學歷,正高級教師,現任西安市第一保育院教學院長。教育部國培專家庫專家,全國“家園共育”國培專家,陜西省教學名師,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特支計劃”領軍人才,陜西省師德先進,西安市模范教師。陜西省學前教育研究會成員、西安市學前教育學會成員、西安市政府督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