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進入到深水區,一些關鍵性的認識一定要得到厘清,否則,就會繼續陷入實踐誤區而難以深入推進。這里有兩個關鍵性的認識問題即國家課程校本化和校本課程特色化的認識問題。通過調研發現一些地區、一些學校對這兩個關鍵問題認識不清。

一、國家課程校本化

國家課程校本化第一個層面就是落實國家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去實現規定的國家課程目標,確保國家課程的主體地位,這也是落實教育層面的國家意志和教育規劃;國家課程校本化第二個層面就是校本化,是對國家課程的具體化,在基于國家課程實施中不斷拓展和延伸的微型課程。中國幅員遼闊,國家課程難以照顧到具體地區、具體學校的實際情況, 無法滿足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的差異化需求,這就需要學校能夠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學校自身的特色條件與地域性優勢資源以及學生的實際能力發展水平而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 更好地落實國家課程的目標。

當下國家課程校本化的主要誤區:

誤區一:國家課程校本化只需要對教材進行整合,不涉及對學法策略的選擇和需求。

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關鍵是在國家課程框架內對學法策略的選擇和應用,即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結合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來改變灌輸式、填鴨式、說教式的課堂,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培養中國學生最欠缺的“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忽略學生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極不利于國家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從根本上得到持續提高。

誤區二:國家課程校本化是教師的自主創造,隨意拼湊。

教育是不可逆的,作為教師必須敬畏教育,敬畏生命。我們提倡,教師個人備課要“九備”:備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思想、國家新課改的系列政策)、備課標、備考綱、備學科課堂核心素養、備學生、備教材、備“自主學習單”“合作探究單”“當堂檢測單”、備教學資源、備課堂,每一步老師要清楚地知道怎么引導學生高效地學。比如“備學生”, 就要求要正確把握學生的學情,包括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認知結構與學習能力等。教學歸根結底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我們也只有正確把握了學生的學情,才能真正實現課程的校本化。比如備教材,提倡“八點備課法”——備教材重點、難點、弱點、疑點、考點、易錯點、易混點和盲點。目前,校本課程缺乏一個清晰的課程指向標準,各校依據自己已有的資源優勢讓各位老師隨意拼湊,而不是根據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培養來實現課程校本化的,課程的體系化更是談不上。

誤區三: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是教師個人實施的事情,忽略了集體備課。

教育部、地方政府一再下令要求“減負”,但學業負擔卻越來越重?調研發現,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施,許多教師個人沒有做到精雕細琢,而在學校組織層面更是忽略了有效集體備課,缺少了對課程深度和廣度的管理。教師個人備課的不精致,也未能發揮集體智慧,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致使課堂的不足課外補或以題海戰術來掩蓋教師備課的無能和學校缺失有效集體備課管理的漏洞。

我們提倡“五定”和 “六統一”集體備課。“五定”為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流程、定中心發言人;“六統一”為 統一進度、目標、重難點、導學案“一案三單”(即“自主學習單、合作探究單、當堂檢測單”)、作業、單元檢測試題。只有對集體備課深耕,確保教師教給學生的都是精華,且讓學習真正落實到學生身上,才能做到真正的“減負提質”,讓課堂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

二、課程體系特色化

課程體系特色化,就是學校的課程體系具有獨特性。學校的教育哲學是課程體系的靈魂,學校特色課程體系彰顯體現學校獨特教育價值思想立場、辦學使命、發展愿景和獨特定位的育人目標等。鑒于辦學思想理念的差異、師資學情的差異,一千所學校應該有一千所不同的課程體系。但是課程體系特色化是在尊重國家課程主體地位來實現的,決不能否定國家課程的主體地位——國家課程在課程體系中占比80%。學校課程體系特色化:一是體現為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比如分層分類國家課程的呈現、導學案一案三單(“自主學習單”“合作探究單”“當堂檢測單”)等;二是體現地方課程的特色化實施;三是體現校本課程特色體系。

誤區一、學校課程體系構成名字越奇越好

學校課程體系的層級構成只有三級,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但一些學校提出“活動課程”構成。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都有大量活動,活動課程無法單列;一些學校提出“特需課程”構成。針對特殊學生成長的需要,學校特供教師特備,但這也只能納入校本課程層級;一些學校提出“隱性課程”構成。隱性課程無法外顯,單獨列出,似乎不當;一些學校提出“主題課程”。主題課程,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都可以呈現,難以單列。

誤區二、學校特色課程體系不需要觸及教育哲學的根本變化

學校打造特色課程體系,是一個從理念到實操模式的徹底變革。教育哲學必須轉變:由全班當一個人教轉變為每個人都當全班教;由差距的教育轉變為尊重差異的教育;由學生被動適應的教育轉變為適合教育;教師由園丁轉變為土壤。學校提供課程的多樣化、特色化和可選擇性,最終實現個別化教育體系。實現個別化教育的成熟表現就是允許學生自由選課,形成個人的修習計劃,一人一張課表,進行“走班教學”。

誤區三、特色學校與特色課程體系兩層皮

特色學校需要通過特色課程體系來支撐。課程文化是學校育人的根本,因此,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最高層次文化。特色學校應當是形成了穩定的、適合本校學生發展需要的育人模式和課程文化的學校;學校應有完備的、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和執行系統;學生得到全面而又有個性的發展。具體表現為:第一,學校具有適合教育的辦學思想;第二,具有符合本校學生發展需要的、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第三,具有包括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基于實現個別化教育體系的執行系統;第四,真正落實了教師的課程開發權、學生的課程選擇權、學校的課程開設權。

厘清推進國家課程改革的關鍵是: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旗幟,貫徹教育部提出的系列方針政策和文件精神,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和學校課程特色化,實現師生共同成長。通過國家課程校本化,來轉變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通過基于小組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培養中國學生最欠缺最急需的核心素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通過教師個人規范備課和集體精細化備課,確保課堂的優質減負增效。通過學校課程特色化體系構建,使基層學校明確自己的教育哲學(包括進一步明確明晰學校獨特的教育價值思想立場、辦學使命、發展愿景和獨特定位的育人目標),推動學校教育哲學的根本變化——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教育;通過學校課程特色化體系構建,以學校課程文化重構為核心,打造特色學校。

作者簡介:

陳希良,教育部中國教育戰略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質量監測中心視導員、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優秀教師,甘肅省金城名校長、甘肅省省骨干教師。

陽建,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一等獎獲得者(主持人),訪日學者,目前借調在教育部“中小學價值教育校本化”重點課題組,湖南省地理骨干教師。

(本文將在《陜西教育》(綜合)6期刊發,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