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擁擠”的教室——商洛市化解城區大班額紀實
作者:吳 杰
發布時間:2018-05-18 18:50:36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商洛地處秦嶺南麓,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基礎薄弱。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陜南移民搬遷工程的推進,商洛市城區學生(幼兒)數量急劇增加,中小學幼兒園共短缺公辦學位近3.7萬個,最大班額分別達高中78人、初中72人、小學90人、幼兒園65人,城區學校建設壓力尤其大。
“商洛作為集中連片國貧縣區,要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就要不遺余力地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抓緊消除城鎮‘大班額’。”去年年底,商洛市市長鄭光照提出的“讓政府的承諾落地落實,讓群眾的期盼變為現實”得到初步兌現。
商州區:聚焦“一號提案”上學難
“每年都得經歷家長一輪的‘5月打聽、6月找、7月纏、8月鬧、9月告’,我只能關掉手機躲進山里。”商州區第一小學校長王宇強提起開學季很感慨,但從2017年開始他就不用躲了,還能挺起腰桿驕傲地“迎戰”師生和家長。
這種“巨變”和去年城區學校建設和“上學難”問題被當作為市民辦好的十件實事之首和市政協的“一號提案”來解決和督辦有很大的關系。
原來,商州區第一小學的學生上不成體育課;做課間操都轉不開身,班級每天輪流做;學校雖是國家校園足球示范校,卻沒有標準足球城;運動會只能租車到四五公里外的商丹學校開。校園占地13畝,容納3600名學生,場地限制十分嚴峻。去年上半年,學校租了商洛市技工學校校舍作為教學點,經改造后招生880名學生,大幅緩解大班額。目前在不到學校一公里處正建一所標準化學校,占地60畝,共設72個班3240個學位,原校區和教學點在明年9月整體搬遷至新校區,徹底解決大班額。
特事特辦,2017年10月28日,商洛市政府會議室專門召開了一次規模小、規格高的緊急現場會:各區縣一把手圍坐一起共商“化解城區大班額”問題。
也得益于商洛市出臺的《全市城區中小學布局建設方案(2014-2017年)》《商洛中心城區中小學校幼兒園布點專項規劃(2016-2020年)》等文件的落實,市民見證了城區學校的明顯變化。
“我家在西街社區,城區好小學少,大家爭著上。很擔心班里娃娃多,老師顧不上。現在班額小了,50個孩子輪流換座位。孩子坐最后一排,問她能聽見講課不,能看見黑板上的字不,都沒問題,我就放心了。”商州區第一小學學生家長劉琳說。
2015年轉入商州區高級中學的青年教師段妮娜表示,“原來教的班有80多人,現在只有40多人,完全不用側著身子在教室走,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商州區高級中學學生家長劉亞龍也深有同感,“孩子上初中時一個班70多人,現在班額50人,明顯感覺教室寬敞很多,后面還擱置一排柜子,每個學生分配一個。”
“城區校長一到7月就關機躲起來,他們能躲,我躲到哪里去?”商州區教體局局長陳洪祥說,“去年沒有家長來鬧,我心里算著賬呢:租了技校16個班,三小改建后多招6個班,二小建好后多招4個班……學位一算基本滿足。商州區第一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劃學區招生。”
山陽縣:城鎮建設捆綁打包學校建設
“拆人家的房子,挖人家的墳,踏破門檻做無數個家庭的思想工作。只要把城區的校園改建、擴建、新建起來,讓所有學生有學上,上好學,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山陽縣教體局副局長李永東深有感觸地說。
山陽縣境內山大溝深,人口居住分散,鄉村學校多,教學點數量是全省之最。底子薄弱的山陽縣結合縣情學情、另辟蹊徑,將城區教育項目與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捆綁打包,將棚改項目騰出的土地用于老城區學校的擴建。
結合城區六大棚改、新型城鎮化、“十三五”撤縣設市和全面二孩政策,山陽縣精心打造城區教育園區,形成重點高中和完全中學有效互補、公辦和民辦互動激活、中小學幼兒園科學布點、城鄉結合部教育資源全面優化的合理布局。
“縣城規劃到哪,學校就建到哪。”李永東介紹,山陽縣自2012年共投入8.39億元,分3批建設12所學校,新增學位13425個。到明年年底,所有學校均可投入使用,平均班額為43人。“城區上學不再難,大班額成功‘消腫’。”
山陽縣通過三次建設高潮,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大幅改善。在統籌全縣的教育資源時,為了讓這些硬件設施達標的學校“教育教學水平”也匹配,2017年山陽縣出臺系列政策,推行教育質量和教科研改革。
“高標準選配校園長,實行校長四年任期制和輪崗交流制度。選配優秀校園長進入城區學校管理,讓城區學校教育成為全縣教育質量提升的排頭兵。優化師資隊伍配置,落實教師進城必考政策,教師招考實行招標公司代理,從命題、考試、閱卷到錄用“一站式”服務。”
“設立300萬元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獎勵基金,制定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獎懲辦法和加強教師隊伍管理規定;每年支付1100余萬元,提高班主任津補貼,落實一線工作責任制,強力推行學校領導深入一線代主課、當班主任制度;充實縣教研室和基教股人員,落實教科研帶動指導教育教學戰略。”
效果是明顯的,2017年山陽縣被商洛市委、市政府授予“優先發展教育先進縣區”“提高高中教育質量先進縣區”“提高初中教育質量先進縣區”,高考人數被重點院校錄取的人數去往年翻一番,中考學生平均成績提高31分。
商南縣:提前謀劃“瘦身”大班額
“商南縣在2012年增加了5所標準幼兒園,建成后迅速飽和。”從事幼教20多年的城關第七幼兒園園長王艷琴親眼見證了幼教發展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城關第一幼兒園最多時入園1020人,現在新建園分流,城關縣幼兒園、城關第一幼兒園、城關第二幼兒園都普遍減少至700人。”
記者來到正擴建的城關第六小學,學校的塑膠跑道馬上完工。“這所學校原是城關鎮二道河村村小,學生120人,學校占地只有2畝多。2017年9月新擴建成13畝,招生402人,班額下降至40-45人。”該校校長熊明勇介紹,“附近的家長本來想把孩子轉到城關小學上學,來到六小一看,7室1部全部到位,教室寬敞明亮,學校離家還近,很高興地把孩子送過來了。”
城關第五小學是西街小學與黨馬店西鐵愛心小學合并建立,招收的大部分是進城務工子女,班額約45人。“優質校和薄弱校差距很大,以前城關小學都快擠爆了,別的學校卻招不了多少學生。”原是縣初級中學副校長的祁換芳2015年任職城關第五小學校長后,每年招生增加80人左右,2017年該校質量檢測排城區第一。
“孩子的電腦課和英語課都是專業老師教授的。孩子學習壓力小,回家很快就寫完作業了。學校舉行的各類活動多,藝術節時孩子表演了相聲和鋼琴,自信心大漲。”城關第五小學學生吳啟鑫的媽媽說。
城關第五小學教師王俠更是深有體會:“我之前在西鐵愛心小學工作,校舍就是一排平房,基礎設施簡陋。現在的學校硬件設施一流,教師素質很高。別看我都40多歲了,還在學習古箏,學校聯系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組織我們免費學習,我的幸福感在逐年提升。”
為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商南縣于2017年3月印發了《商南縣義務教育學校推行“大學區管理制”改革實施方案》,合理設置學區,強化義務教育大學區、中心校管理區、聯片教研區、督學責任區、局機關干部包扶責任區“五區一體化”,實施大學區先進管理理念、教學研究成果、優質教師資源、教學設施設備“四個共享”,有效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示范和引領作用,逐步縮小基礎教育在城鄉、區域、校際之間的差距。
商南縣自2011年布點學校,共投入6.4億元,嚴格遵守“投入使用一個,規范管理一個”,先后建成投用12所城區中小學幼兒園。目前,除城關小學和希望小學,其他學校都不再受大班額困擾。這兩所小學位于老城區,服務范圍達5萬人,班額一度在60人左右。為解決這個“老大難”頑疾,城關第四小學建設已經啟動,學校占地30畝,設計學位1500-1800個,計劃明年9月投入使用。
據統計,商洛市近兩年共新建、改擴建、購買中小學幼兒園項目43所,總投資44.4億元,新增學位5.11萬個。截止去年,困擾全市多年的“大班額”“上學難”問題有效緩解。到2020年,全市城區將建設公辦中小學幼兒園200所,總投資63億元,新增公辦學位近7.62萬個,基本解決城區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優質資源短缺和“大班額”等問題。
如今,無論是城里還是鄉下,最美的建筑在學校,最先進的設施在學校。商洛市共轄1區6縣,一項項政策、一件件舉措,充分顯示了商洛市委、市政府解決上學難、化解大班額的堅強決心。2016年底和2017年底商洛市率先在全省實現了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和創建省級“雙高雙普”縣的目標,3個縣創建為省級教育強縣,走在了全省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