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文學”的火炬,常燃青春的招展
作者:吳 杰
發布時間:2018-05-15 17:43:4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在壺口瀑布前吟誦《黃河頌》,在寶塔山下演繹《回延安》,在楊家嶺上有感而發《楊家嶺的早晨》,在大雁塔追尋詩人的足跡……歸來寫成《壺口瀑布的成因》《陜北民歌< 信天游>會消亡嗎》《雁塔文化對后世的影響》等文章。這些學生來自西安市第九十八中學朱雀文學社。在他們的指導老師姜凌鴿心里:文學社教他們記錄“有風過耳,有景盈目,有感于心,有益于人”,更教他們打開“心眼”,延伸語文課堂,于讀寫人生中浸潤文化、暢意生命。
行走,打開“心眼”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在眼前浮現,只在耳畔回響。”姜凌鴿常常在想學生要成為什么樣的學生,“學習不是一場記憶。沒有了‘我’,接受記憶的結果只能是遺忘。做一個有‘我’的學生,才是有潛質、有發展的學生”。
怎么打開“心眼”?姜凌鴿下工夫設置一個個“行走的課堂”,“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道理,酈道元是在行走中發現《水經》的疏漏,徐霞客是在行走中寫出了他的游記”。學生終會在一次次追尋和體驗中打通自己。
“我們看見了許多在城市里看不到的景色,野草、鮮花、蔚藍的天空,還喝到甘甜的山泉。我多想變成一個畫家,用最美的顏色,把所見所感畫出來,可是我只能用還很稚嫩的文筆來描繪。”七年級學生崔瑩姍從乾縣北正村采風歸來,在博客記錄了自己的感受。
當學生的足跡遍布西安、楊凌、照金、乾縣、延安等地,他們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比以前更善于發現美和捕捉美,比以前更關注他人和社會。
今年的“雷鋒日”,社團30名學生齊聚校園門口朗誦《學習雷鋒好榜樣》:“只要流一滴汗,凝一粒沙,只要添一塊磚,加一片瓦,積小愛成大愛,我們就是雷鋒……”行人紛紛駐足觀看,很多市民受到感染。
身體行走帶來思想的變化,思想行走帶來“心眼”的開化。文學社曾先后邀請陳忠實、賈平凹、肖云儒、葉廣芩等30多位著名作家作報告。每次作家來前,學生早早讀完其作品等著深度交流。
在葉廣芩的講座上,學生聽她說在周至老縣城采風,發現了秦嶺里的一些動植物,極感興趣。“一個八年級的學生仔細讀完了相關書籍,還讓爸爸陪同去秦嶺尋找、驗證。”姜凌鴿說,“他的思想和行動已在講座之外繼續延伸。”
姜凌鴿和學生一起探討寫作(雷小倩 攝)
相逢,對接課堂
社團課程又不是考試內容,有些家長挺反對孩子參加課外活動。但是學生拒絕不了這樣的課堂:能品嘗到“端午的鴨蛋”,能欣賞到美麗的“蘆花蕩”,能傾聽到“春江花月夜”的妙音,有神秘的“桃花源”可探險,有“網海遨游利與弊”可辯論,還有著新裝的皇帝和說實話的小孩在表演……
社團開設的《播音主持》《經典誦讀》《閱讀與寫作》等課對學生大有裨益,姜凌鴿卻愁怎么輻射更多的學生。種種嘗試和改進后,她找到了“切口”:“我的語文課上,很多課文都設計成寫作型文本,啟發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寫文章怎么布局、切入,在細節里怎么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特征。”
在講授《木蘭詩》這篇課文時,姜凌鴿要求學生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對花木蘭的評價。
學生的即興表達讓她很是驚喜:有敵軍眼中的花木蘭——“對面軍中一猛將,英勇善戰我等顫。聽聞此將已還鄉,竟是女子不是男!”有“我”眼中的花木蘭——“巾幗英雄解甲歸,門庭若市圣思垂。花窗鏡前描紅妝,香閨閣下蓮步啟。女子不輸男兒志,心有苦辣笑面對。豪氣沖天摧賊膽,杰出才干滅敵威。不想邊關起戰事,讓盡功勞凱旋歸。須當流芳傳后世,眉批千古美名隨。”還有以花木蘭、父母、可汗等人之名創作的詩歌,聽之或動容、或莞爾、或唏噓。
“賽詩”的課堂點燃了學生,也觸動了老師,“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還學會了詩的語言、形式和表現技巧,并且體會了創作的甘苦,收獲不淺。”姜凌鴿說。
姜凌鴿在《動物笑談》的課上又“略施小計”,生動講述了幾個動物的故事,學生們被吊足胃口,詢問故事出處,結果全班學生讀完了《所羅門王的指環》。姜凌鴿經常如此“忽悠”學生心甘情愿地讀一本本著作,如《朝花夕拾》《駱駝祥子》《時光深處的柔軟》等。
在批改作文、日記時,只要發現好文章,甚至只是具備好文章的一點兒“潛質”,姜凌鴿都會如獲至寶,批上一句“我需要電子稿”賜給學生信心和力量。
重視學生創新潛能的開發,存多元與求異于學習中。學生在姜凌鴿的帶領下“讀興”“寫興”盎然,不知不覺間達成語文教學倡導的“學養”目標。
姜凌鴿和她的學生(雷小倩 攝)
讀寫,滋養人生
陜西知名作家幾乎悉數來過社團指導,趙熙題詞“對民族歷史和人類進步的關注應是文學青年的崇高使命”,商子雍題詞“我們有義務用自己的筆為世界增添一點亮色”……被寄予厚望的文學社充分汲取本土文化和傳統文化,西安市第九十八中學在此基礎上開發了《儒學經典導讀》《文學追夢》《德育研修成果集》《美工坊》等校本教材。2016年申報的《“少教多學”在中學語文教學與社團活動中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獲教育部規劃課題優秀課題。
在姜凌鴿1小時細摳1—1.5篇作文的“操作”后,學生進步神速。他們每次參加“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大賽”“孔子杯全國青少年作文大賽”等活動,近多半學生都能獲獎。
八年級學生張昱溪曾經因為“胖”,特別不自信,“來了朱雀文學社,滿足了我對初中生活的一切美好想象。”從“不敢表達自己”到“公共場合脫稿發言”,從“寫作文只是能看”到“屢屢發表”。
翻開《朱雀文苑》,48個頁碼的雜志,全是師生的原創文章。這本刊物連續三年被中國散文學會評為“全國中小學優秀校刊特等獎”。社團學生還在全國各級報刊上發表作品800多篇,獲得國家、省、市、區級獎項1000余項。朱雀文學社由此獲得“全國百家優秀文學社”“全國示范校園文學社”“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大賽創作基地”“少年作家培訓基地”等各種榮譽稱號。
著名文學評論家肖云儒說:“我從《朱雀文苑》中看得出,九十八中的教學質量堪稱一流,朱雀文學社的作品集有許多鮮活優秀的文章,不愧為全國百家優秀中學生文學社。”
詩人張晉陽曾寫“年輕的心,燃燒著夢想,在海的浪尖放歌,在山的峰頂嘹亮”致朱雀文學社,“擎一柄火炬,不熄滅青春的招展”是對他們由衷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