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12來臨之際,漢中市寧強縣南街小學學生圍繞黨旗、國旗排列成“心”形和“5·12”數字,2200余名學生齊做《感恩的心》手語操,以此活動表達南小學子心存感恩、自強不息的信念。(黎德華 攝)

陜西漢中:震后重建開啟教育發展新紀元

陜西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孫永濤)“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來,漢中教育事業在恢復重建中推進、在改革創新中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開啟了教育發展的新紀元。”日前,陜西省漢中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讓全市教育系統遭受了百年不遇的重創,直接經濟損失達8.28億元,在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漢中市經過恢復重建和完善提高兩個階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5·12”地震當年,漢中市投資2.5億元,維修加固校舍73.16萬平方米,搭建活動板房3.79萬平方米,保障所有學生上課;2009~2010年,全市投資27億元建設項目學校419所,建筑面積218萬平方米,實現災后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目標。同時,漢中市科學編制中小學布局調整規劃,將小學由1758所調整到503所,初中、完全中學、九年制學校由226所調整到138所,中職學校由21所調整到11所,普通高中保留18所。基本形成了高中建在縣城、初中和中心小學建在鄉鎮,保留必要的教學點的格局,所有學校逐步實行寄宿制。

據了解,2008年以來的10年時間里,漢中市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投入總資金超過110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舍350多萬平方米,改造運動場地170多萬平方米,建成標準化學校、幼兒園1128所,購置設施設備1萬余件套,生均校舍面積由震前的5平方米提高到8平方米,學校功能部室齊全,設備先進,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應用深度推進,辦學條件極大改善,基礎教育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在校容校貌發生變化的同時,漢中市干部教師素質也在逐步提高。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漢中市縣教育部門形成了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班子成員和科室按照崗位職責協同抓的防震減災工作格局;各級各類學校把防震知識納入教學計劃,做到教材、課時、教師、教案、考查“五落實”。實施“天漢名師塑造工程”和“校長素質提升工程”,每年培訓校長、教師1萬多人次,建立梯次骨干隊伍2341人,中小學賽教總成績連續六年全省第一;鼓勵教師終身從教,落實集中連片貧困縣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實施山區教師安心工程,全市3508名鄉村教師享有40平方米周轉宿舍,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此外,漢中市還建立完善貧困戶子女從學前一年到大學畢業直至就業全過程的精準資助政策,以財政補貼形式免除1.1萬名普通高中、中職學校貧困生住宿費,將353名新招聘特崗教師充實到6個縣的貧困鎮任教;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營養計劃”,覆蓋學校815所,惠及25萬名學生。

漢中略陽:震后十年,感恩在心中永存

漢中寧強:教育踏上新征程 漢水明珠綻光彩

一位老師對學生的期許: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十年后,我成了一名人民教師——記西安工業大學附小體育教師賀中彬

“自我審視”下的震后余思——由汶川大地震新聞人物引發的教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