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2018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會開幕式在西安舉行。俄羅斯國家杜馬教育委員會副主席圖托娃·拉麗莎、省政府副秘書長高陽、省教育廳廳長王建利和部分省內高校領導等出席開幕式。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梁桂同志委托,高陽宣布2018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會開幕,王建利作主旨發言。來自巴基斯坦、波蘭、俄羅斯、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烏克蘭、哈薩克斯坦、拉脫維亞、塞爾維亞、泰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位教育界同仁及高校代表出席開幕式和系列活動。會議由陜西省教育廳副廳長趙昶葆主持。

2018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會由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陜西省教育廳和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音樂學院、西安財經學院、陜西職業技術學院、咸陽職業技術學院、西安工業大學、中國書法學院、西安工程大學、西北政法大學、陜西中醫藥大學、西安翻譯學院等高校共同承辦。西北工業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石油大學、西安思源學院、國際漢唐學院等高校和教育機構協辦。

活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貫徹習近平主席“建立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搭建更多合作平臺,開辟更多合作渠道”的講話要求,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教育領域對話和合作搭建平臺,以“新時代、新機遇、新合作”為主題,舉辦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會開幕式、學術研討和交流對接等三大類活動。

陜西省教育廳廳長王建利發表主旨演講

王建利在主旨發言時指出,陜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近年來特別是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在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們堅持把教育國際化,作為內涵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舉措,出臺了深化教育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與國家教育部簽署了“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全面加快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尤其是加強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合作交流,取得了豐碩成果。

教育交流平臺加快構建。支持相關高校成立多個中亞學院、絲綢之路研究院,并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和“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盟,吸引了眾多國家和地區的多個高校參與,依托陜西自貿區設立了以傳播中國文化為重點的國際漢唐學院和中國書法學院,成功舉辦全球孔子學院大會、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活動等多項重大教育國際會議或活動,陜西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

西安外國語大學校長王軍哲致辭

中外合作辦學大力推進。目前,陜西在辦的中外(內地與港澳臺)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達到39個,累積畢業學生20400余人,中國第一個阿拉伯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中國西部第一個高職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藝術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都相繼落戶陜西高校,多所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被納入中俄、中英等人文交流機制的重點項目。

“留學陜西”工作再創新高。加大對來陜留學生的政策支持力度,專設了“三秦外國留學生獎學金”。2017年,共吸引來自156個國家和地區的11160名留學生來陜學習或進修,其中“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6036名,占我省留學生總數的51.7%。

西安工程大學學生為中外與會嘉賓表演漢服秀

王建利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將“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我們開拓新時代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在“一帶一路”教育合作進程中,陜西歷史區位優勢明顯、科教資源十分豐富、政策機遇更加利好,相信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陜西在絲路教育國際交流合作中,必將迎來更為重要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

王建利希望與會嘉賓加強溝通,深化合作,共同為推動絲綢之路教育國際交流合作作出更大貢獻。

一是攜手開展人文交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雙向發力,豐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內涵和領域,積極鼓勵和支持絲路沿線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強強合作,打造人文交流的國際品牌。積極加強青年間的交流,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提高培養層次和水平。積極開展域內教育機構和青年學生的相互交流和學習,共同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格局。

中國書法學院學生向外國嘉賓贈送書法作品

二是充分挖掘大學職能。高校是教育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陣地,理應緊抓時代契機,積極開展具有各自特色的教育對外交流活動。希望各國各校圍繞創新人才培養、語言文化傳播等重點,突出絲路特點,集中優質資源,拓展合作辦學模式,創新國際交流形式,加強聯合培養人才、科研協同攻關、學位互授聯授,以及師生往來、學術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主體多元、覆蓋廣泛的國際交流網絡體系。陜西將重點支持漢語、中醫藥、武術、美食、節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代表性項目走出去,深化中外留學與合作辦學,豐富中外人文交流主題。

三是繼續加強平臺建設。芬芳怡人的美酒需要經過很多人辛勤的勞作和長時間的貯存才能釀造而成。教育合作交流也需要無數教育人士的積極參與和無私奉獻,需要有更多的交流平臺作為依托才能成功。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通過支持高校、科研機構與重點企業聯合建設國際實驗室、研究中心等途徑,建立多層次教育合作交流機制,搭建更多合作平臺,開辟更多合作渠道。比如,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加強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領域的合作,搭建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資源,為互聯網時代的各國青年學生打造創新創業平臺、拓展創新創業空間。再比如,充分發揮教育高層次人才密集的優勢,發揮智庫作用,建設好智庫聯盟和合作網絡。

外國嘉賓現場感受陜西中醫藥大學老師帶來的傳統按摩

開幕式上,舉辦了針灸按摩、書法、漢服等中國傳統文化展示活動,為西安交通大學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航天航空子聯盟等11個“一帶一路”的教育教學和研究機構揭牌,簽署了西北大學與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學合作協議等11項合作協議,發布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報告2017》等4項“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重要成果,并為西北工業大學等10個機構和俄羅斯國家杜馬教育委員會副主席圖托娃·拉麗莎等9位外籍人士頒發了“一帶一路”教育合作貢獻獎。本屆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為與會國家提供了教育理念交流、教育項目合作和人文交流對話溝通平臺。本屆交流會主體活動于5月10日-13日舉行,后續還將舉辦10余場“一帶一路”中外高校對接活動,進一步提升陜西教育國際化水平,促進資源共享、深入對接,推進絲路沿線國家在教育領域開展務實合作,取得更多成果。